在8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一项关于体育产业的重要议题引发广泛关注:本次会议研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会议指出,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增加体育产品供给,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推动体育用品升级,强化产业要素支撑,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要激发体育消费需求,拓展体育消费场景,鼓励各地举办体育消费活动,实施消费惠民举措,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要更加注重调动市场力量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消费规模扩大,提高体育经营主体活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将体育消费明确定位为‘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这一政策信号的释放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中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巨大增长潜力的战略判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闯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体育消费产业关联效应显著、发展空间广阔,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潜力股”。
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此前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稳步发展,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经达到3.67万亿元,年均增速10.3%,增加值达到1.49万亿元。与此同时,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1.6%的速度增长,2023年占GDP的比重达1.15%,向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更进一步。
从年内来看,“村超”“苏超”“浙BA”等一批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在促消费方面所取得的效果均有目共睹。
据杨雪鸫介绍,今年上半年,河北、浙江、福建等七地一共监测了511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李闯看来,当前,体育消费成为消费市场潜力板块有其深层的发展逻辑。从需求侧看,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升级,体育消费正好契合这一趋势。另外,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的提升,也进一步推动了体育消费需求。从供给侧看,体育产业供给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持续改善也为体育消费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都经历了从制造向服务、从观赏向参与、从单一向融合的转型过程。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正处于这一转型的关键期,政策支持和市场力量驱动有望推动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尽管我国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也提出,目前,我国体育消费市场也存在着高品质体育赛事和体育用品供给相对短缺等问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来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
付一夫建议,未来,监管部门既要通过丰富赛事供给,提升品牌赛事影响力;还要持续完善体育产业体系,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培育自主品牌赛事,提升赛事运营专业化水平;同时,要加强体育标准化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此外,还可以利用金融支持创新产品,如开发体育产业专项贷款、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保障体育企业融资需求,不断挖掘体育产业新增长点。
据杨雪鸫日前透露,下一步,国家体育总局将研制推动赛事经济的政策文件,进一步丰富赛事供给、提升赛事品牌影响力、强化赛事与产业的协调联动,推动赛事成为激活消费、拉动经济和提升形象的“强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