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某地多年前推进城郊一片区域商业开发时,由于周边配套不健全,房地产开发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地方政府负责人口头表示,后期会将附近的其他地块以较低价格“搭售”,以吸引投资者。后经沟通协调,当地一家开发商筹资建起大型商业综合体,带动周边发展渐趋成熟,可此前承诺的“搭售”一直没有实现。该地政府表示,相关地块如今的市场参考价已经是以前的好几倍,且按照新规定必须走“招拍挂”程序。而企业表示当年为地方政府分了忧、省了心,地价上升是因拖延所致,仍要求按当年的价格兑现。双方各执一词,影响了后续合作。
政商关系既有顺畅沟通、支持合作,也可能会有矛盾分歧。尤其是时间一长,或者对接人改变,或者政策调整,此前期待的皆大欢喜,就可能变成互相指责、互相埋怨。处理起来颇费周章,如解决不好还容易衍生出新的问题。因此既要杜绝“新官不理旧账”,也不能急于求成,而应互相体谅、具体分析,探寻合情合理合法、互相都能接受的解决之道。
一方面,要认真梳理相关问题尤其是涉及政府自身问题的来龙去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尊重企业作出的贡献,照顾企业的实际难处,深入一线摸清实情、找准症结,努力做到有回音、有下文、有方案。另一方面,解决起来要立足现实基础,符合当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更多依靠改革创新的办法,且所提举措要有可行性,禁得住时间检验,避免造成新的不公平。
近年来,为激发广大经营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各地面对面听取企业诉求和反映的问题,想方设法加以协调解决,帮助它们减少包袱、轻装上阵、增强活力,共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探索了不少可操作路径。比如,宁夏深化“企业纾困帮扶专项行动”,完善企业帮扶机制和政企沟通机制,要求自治区、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企业家恳谈会或集中办公会,深入调研掌握真实情况,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据统计,今年以来,宁夏企业的平均用电成本降低4.6%,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民企中标率环比提高1.3个百分点,涉企行政检查同比减少32%。
在解决存量问题的同时,要举一反三,查找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辩证施治,进而减少增量问题的产生。政府应该带头重信守诺,不画大饼,出台政策、推进工作前认真谋划,反复斟酌权衡利弊。不尚空谈,力求说到做到、有始有终,因种种原因做不到也要充分解释、争取理解,并在相应范围内考虑企业的实际难处,在稳市场、稳就业、稳预期等方面持续释放正能量。要规范涉企行为,高效便捷服务,科学精准保障各类生产经营要素,支持广大企业和企业家大显身手。民营企业也应合法合规经营,少走“捷径”,多从自身苦练内功,聚焦品质、效益,不断提升竞争力。
总之,要在为企业纾困解难的同时持续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既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做到坦荡真诚,又精准定位各自角色,做到清清爽爽,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