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未来产业,引领“后摩尔时代”,上海正深耕硅光这条颠覆性赛道。昨天,首届张江杯硅光创新创业大赛落幕。大赛不仅吸引到国内一批顶尖团队参与并产生10个获奖项目,更通过“以赛代评”机制加速硅光创新成果产业化。
结合前期上海已启动建设的硅光未来产业集聚区、硅光未来产业基金矩阵、硅光创新联盟等平台和机构,这套“组合拳”显示出上海正全力打造硅光行业最佳生态。

硅光是一种将光子技术与传统硅基半导体工艺相结合的前沿技术。简单说,它通过在硅片上“刻出”各类能传输和处理光信号的微小器件,使数据可以借助光子而非电子进行传输或计算。由于光在传导速度、带宽、能耗、抗干扰性等方面的优势,硅光芯片有望突破传统芯片的性能瓶颈,成为“后摩尔时代”解锁未来的新钥匙。
硅光赛道虽然前沿,但并不遥远。自动驾驶系统使用的激光雷达、智能手表上可采集健康数据的光传感器,可用于算力中心助力大模型“脑速”的新一代计算和通信架构等,都是硅光技术很重要的“落地点”。而此次张江杯赛事中,主办方也根据应用场景,设定了光计算、光互连、光传感以及开放主题等4条赛道。最终,19家企业和团队从初赛环节脱颖而出,闯入决赛。

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硅光产业链的突破,关键在于推动技术端和制造端的深度耦合。目前,国内硅光研发处于世界前列,但先进器件的制造能力和国际龙头企业还有差距。为此,借鉴集成电路行业的经验,硅光也可以走出一条以设计和应用带动制造的创新路径。从这个角度出发,此次张江杯赛事在遴选高潜力的设计方案之后,通过为他们积极导入政策、产业和投融资资源,将促进形成“需求定义-设计创新-产业落地”的闭环。
未来产业的发展,关键是生态。不少参赛团队对上海为硅光产业发展营造的环境给予高度评价。获得大赛一等奖的上海澜昆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直言,上海在创新策源、技术研发、产业链支持、上下游配套等方面的综合环境独一无二,这对他们这样的年轻公司非常友好。
澜昆微电子的创始团队主要来自清华大学、中科院、顶尖芯片公司等,此次参赛的项目是一款光互连芯片,主要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加速GPU(图形处理器)的互联。公司负责人表示,芯片行业不可能有孤胆英雄,最重要的规则就是协作。上海不仅为团队提供了顶级产线资源,相关部门甚至带着他们去GPU公司探讨合作,团队因此就地扎根。
获得二等奖的启明光子聚焦于芯片级光源的研发。总经理张磊告诉记者,他们作为一个总部位于北京的企业,之所以来沪参赛,也是看中了上海提供的产业链合作机会。张磊透露,启明光子已决定在上海设点发展,理由非常简单:“上海是目前国内对硅光领域支持力度最大、产业链配套最好的地区。”

过去几个月,上海在硅光前沿创新、产业布局、生态培育方面,拿出了许多受到业内高度关注的大动作:6月底,硅光未来产业集聚区在浦东新区启动建设,以充分发挥张江在硅光先进制造以及集成电路方面的优势,提升创新浓度;同期,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联合8家优质市场化基金,新构建了硅光未来产业基金矩阵;此外,张江实验室联合国内一批代表性企业和高校院所,组建了硅光创新联盟……加上此次张江杯赛事,可以说,上海正全力帮助高校院所和初创企业降低硅光领域创新创业门槛。
据记者了解,此次赛事中涌现的优秀项目,后续还将在融资、孵化、流片测试、办公场地、人才公寓、应用场景等方面得到重点支持。他们将融入上海开放协同的硅光创新体系,为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