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第九届中国(广州)国际养老健康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老博会”)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B区开幕,智能互动陪伴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智能(可穿戴)监测设备等养老“黑科技”纷纷亮相。
这些前沿科技产品有哪些特色?好不好用?价位如何?信息时报记者与广报老年大学学员走进老博会展开深度体验。
1 智能互动陪伴机器人
懂情绪、能陪伴、会成长的“小彬”
走进B区展厅,各个展台围满了前来体验的市民。由深圳市铠硕达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一款名叫“小彬”的AI情感陪伴机器人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
“小彬”拥有毛茸茸的棕色外壳,搭配黑白闪烁设计的显示屏,左右两侧的小圆柱像一双小手,活脱脱一个小萌宠。该展位负责人冯小姐介绍,这款AI情感陪伴机器人市场售价780元,其核心卖点包括智能提醒、多角色模式和长时间记忆,是一款懂情绪、能陪伴、会成长的智能互动对话潮玩礼物AI。
“小彬”到底有多智能?广报老年大学银龄体验官陈霞现场与“小彬”聊天:“我今天有点不开心。”“小彬”立刻为陈老师提供了讲故事、笑话以及唱歌等趣味互动选项。陈霞发出需求指令后,“小彬”基本上都可以快速顺畅应答,并给出解决方案。此外,“小彬”还可以提供老人、小孩、退休医生等8种身份扮演,并具备多种方言的接收输出功能。
冯小姐介绍,作为该公司的初代产品,“小彬”目前已顺利上市销售。这款产品可以通过使用者的持续互动和“喂养”,成长为更全面、更贴心的养老“搭子”。
会做认知筛查和照护的“昂居小宝”
由广州昂宝电子有限公司带来的一款集健康服务、生活服务、家庭互动、娱乐陪伴、认知筛查与训练等功能于一身的智伴机器人,同样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昂居小宝”采用白色圆柱造型,上方配有一个小小的椭圆形显示屏幕,整体占地空间不大。
据介绍,这款智伴机器人的一大卖点是“15分钟照护圈”。“昂居小宝”依托昂居颐养智慧养老平台,实现老人与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家属及智能设备终端的无缝连接。搭配日常健康监测设备后,“昂居小宝”可线上生成报告。值得一提的是,该款陪伴机器人还针对老年人记忆退化问题推出了认知筛查与训练板块。通过语音唤醒或触屏功能,启动答题系统,机器人可根据答题情况生成检测报告。如果消费者有需求,还可在医护商城以年费的形式实现线上问诊。
广报老年大学银龄体验官陈霞现场通过舌诊器和血氧仪监测后,在几分钟内获取了专属体质监测报告。陈霞表示,该体质监测报告结果与其实际身体状况基本一致,可以为进一步就诊提供参考。据展位负责人董先生介绍,该设备目前售价2100余元,续航能力达3小时。
能看病提供诊断报告的“晓勒”
深圳市拓普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养老陪伴机器人“晓勒”,是一款专为独居老人研发的智慧养老产品,集安全监护、跌倒报警、慢性病管理、AI语音聊天等多功能于一体,可有效帮助子女远程查看独居父母的生活状况。记者看到,该机器为台式固定设计,底座上方配备智能检测设备和显示屏,除了可日常测量血压、心率与呼吸外,还嵌入了防摔倒一键呼救系统。
展位负责人雷先生介绍,“晓勒”目前售价9000元,续航能力在5小时左右。该款产品已经在深圳、山东、北京、广州等地的养老院实现场景应用。为了适应老年群体使用,该产品目前适配了多种方言。雷先生表示,未来将为“晓勒”适配更多地区方言。同时还将增强机器人的人性化功能,朝着实现自动回充及可移动性陪伴等智能化提升方面持续迭代。
2 智能护理床
监测与智能预警显著提升护理质量
记者观察到,不少参展厂商展出了以床为设计基础并延伸出多项功能的适老化产品。但有一家企业,除了展示自己的产品外,还将两捆不同颜色的丝线放到了展柜最明显的地方。“丝线就是传感器。”矩侨工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推出的新一代“Care+智护监测系统”通过织物传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为卧床护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为了感受这款产品的独特性,广报老年大学特邀银龄体验官谭华霖(原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副院长)表示,自己要亲身尝试一下。记者在现场看到,当谭华霖平躺于监测垫上时,现场的显示屏上即刻呈现出一幅动态全身压力云图,清晰标注出背部、臀部、下肢等不同体区的受压状况。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依托千级高精度传感单元矩阵,以热力图形式实时反馈压力分布,可以直观把握接触面力学状态。无论是离床过久,还是卧床过久,或者是某个地方受压力时间太长,都可以通过App清晰显示。
“传统人工翻身防褥疮的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更存在观察盲区与响应延迟,”现场工作人员向谭华霖介绍,“ 这套智能系统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依托AI分析实现持续监测与智能预警,显著提升护理质量。而在这款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技术团队与北京某医院就数据、标注及模型训练达成了合作,联合研发并训练出专注褥疮护理的专用AI模型,为褥疮监测预警服务提供更专业的依据。”
记者了解到,除了离床、坐起、坠床等基础警报外,这款监测垫还可通过体动模式分析捕捉呼吸异常与突发性疾病前兆,并对长时间卧床带来的循环系统风险作出早期提示。在紧急情况下,老年人仅需拍击床垫即可触发SOS求救信号。而值得一提的是,这款产品因为没有内置芯片或传感器,拥有透气、亲肤、可水洗等特性,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特别打理。
“很清晰就感受到了,这个气垫的力气还真不小。”谭华霖同时体验了该公司一款具备气垫功能的床垫。这款床垫不仅同样拥有非常细致的检测,还内置了气垫,它依托人体工学设计将身体两侧轻柔托起,臀部与脊椎悬空减压,防止压疮产生。
3 智能穿戴设备
医疗级智能手表:从病房到家庭的全周期守护
在深圳市埃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展位,两款带有二类医疗器械认证的智能监测手表引发关注。其中一款4G睡眠呼吸监测手表,今年3月起已入驻湖南某三甲医院心脏外科与肿瘤科,成为术后患者的“数字监护仪”。
“它不仅能连续监测指尖血氧、24小时心率,还具备GPS定位、SOS紧急呼救、跌倒监测等功能。”展位负责人吕林见介绍,患者健康数据异常时,手表将立即震动并自动向预设的8个紧急联系人发送求救信号,每个号码依次拨打3遍直至接通。“术后患者出院仍需长期跟踪恢复情况,传统方式依赖定期复诊,而这款手表可实时上传数据,医生通过后台就能动态评估患者状态。”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手表支持连接配套设备,可综合测量体温、血压、血糖、尿酸等多项指标,如独居老人夜间血氧骤降或突发心悸,手表能第一时间预警,为抢救争取时间。
智能防摔服:
0.08秒极速响应覆盖十大致命部位
智能穿戴设备展区也成为参展人士关注的焦点。“跌倒即护”的智能防摔服、可监测生命体征监测仪、预警紧急情况的智能手表、助力行动的外骨骼机器人……这些融合了物联网、AI算法与医疗级监测技术的“黑科技”,为老年群体的安全与健康构筑起立体化防护网。
在南京御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前,“防摔实验”引得市民纷纷驻足。工作人员身着卡其色智能防摔马甲,主动前摔倒地,伴随着“砰”的一声闷响,马甲瞬间弹出气囊,将人体头部、臀部等关键部位稳稳包裹。“一点没摔疼!”工作人员起身展示时,周围响起热烈掌声。
这款名为“御风智能防摔服”的产品,正是针对老年人跌倒高风险场景设计的“保命装备”。据该公司展位负责人张悦介绍,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跌倒会导致骨折、颅脑损伤等严重后果,而跌倒后的“黄金保护期”往往仅有数秒。“我们的核心就是‘快识别、快响应、全覆盖’。”
记者现场了解到,该马甲搭载每秒同步采集1000次运动数据的微型传感器,通过混合算法,可在0.1秒内精准识别失重跌倒姿态,0.08秒触发保护机制,气囊充气时间仅200毫秒。“无论是前摔、后摔还是侧摔,都能在人体接触地面前完成防护。”张悦指着马甲上的气囊分布解释,其重点覆盖额头、面部、下颌、头顶、后脑、颈椎、背部、腰部、髋部、尾椎十大部位,“尤其是髋部,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部位,以及头部和颈椎,都是致命风险点”。续航方面,该款智能防摔服充电2小时可使用7至10天,气囊可重复使用8至10年。目标群体是75岁以上半失能老人、术后恢复人群或有跌倒史的长者。
薄如卡片的监测仪:
8毫米厚度的“健康管家”
与常见手表形态不同,天津康铂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展出的“生命体征3号监测器”仅8毫米厚、不足巴掌长,却能灵活适配腰部、腿部等多部位佩戴。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它像一位“隐形健康秘书”,通过AI分析心率、呼吸、睡眠等数据,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个性化建议。
广报老年大学银龄体验官陈霞现场试戴了腰部配件版:“戴着很轻,还有点保暖支撑的感觉。”据介绍,该设备通过蓝牙与手机小程序绑定,子女可远程查看老人的实时健康指标。若检测到心率异常波动或呼吸频率改变,系统会推送饮食、运动调整建议,辅助早期干预。
陈霞坦言,“有了它,就像多了双‘眼睛’盯着我的健康。”
外骨骼机器人:
让行走更轻松的“银发助力器”
在广州视鹏科技有限公司展位,广报老年大学银龄体验官、骑行达人刘选芬正穿着外骨骼机器人上下楼梯,步伐轻快。“我刚汽车骑了20多公里来参会,穿这个上楼梯,腿一点不费劲!”
工作人员介绍,这款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外骨骼机器人仅重2.7千克,腰带可调节,适配不同体型。“它的智能算法可识别穿戴者的运动意图,在行走或上下楼梯时提供助力,减轻肌肉负担。”现场还展出了消防外骨骼等场景化产品,“未来我们将针对居家养老需求,进行轻量化与续航能力的优化,让更多老人‘走得稳、走得远’。”
声音
科技要传递“温度”让家人安心老人暖心
参与体验智能护理床的谭华霖对两款产品给出了好评。他说:“对于长期卧床的长者来说,这样的技术能够减少他们产生褥疮的风险。一方面,它依靠感应和气垫的方式进行调整,调整起来会比较精细;另一方面,它的使用和清洁成本比较低,对于有这类长期卧床长者的家庭来说,是比较好的产品。而拍打床垫即可报警的功能也非常实用。有些长者年纪大了,一旦发生意外无力呼喊,用手拍床垫即可发出求救信号,这能够让他们更快地获得帮助。”
参与体验多款智能设备的陈霞表示:“智能互动陪伴机器人能够响应语音指令,进行简单对话、播放戏曲或新闻、预报天气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家里的寂静,给了老人一种‘被回应’的感觉,缓解了其孤独感。跌倒检测、一键呼救、远程体征监测(如连接手环)等功能,为老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也让远方的子女多了一份安心。这是目前智能化产品最实用、最受欢迎的价值点。”
“科技”如何更好地传递“温暖”,避免老年人感到冰冷与隔阂?陈霞表示:“当前的智伴机器人在功能性上取得了十足的进步,但在情感性上仍稍显不足。它提供了‘陪伴’的形,却难以捕捉其神。要实现‘有温度的陪伴’,绝不能只堆砌技术参数,必须将人文关怀作为产品设计的底层逻辑,需要技术专家、产品经理、心理学家、养老护理员以及老年朋友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