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vivo Vision混合现实(MR)头显探索版正式发布。在企业三十周年之际,vivo切入混合现实赛道,也成为国内首家同时布局手机与MR的科技企业,实现内容创作与体验的“生态闭环”。vivo Vision自官宣起便受到不少关注,记者现场体验时发现,这款最新面世的MR头显设备佩戴轻巧,仅398克,而高83毫米、厚40毫米的尺寸也比行业均值缩小了26%,可轻松“上头”。
记者了解到,头显设备作为连接虚拟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已从最初的游戏娱乐,逐渐渗透至教育、医疗、娱乐、工业设计等多个领域。根据IDC发布全球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头显季度跟踪报告新数据,预计该行业将从2024年的670万台增长到2028年的2290万台,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36.3%。
MR头显只适合“发烧友”吗?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的前沿产业,吸引了全球巨头入局。除了苹果Vision Pro之外,还有Meta等创新公司推出各自的产品。但是,这类高端化产品皆有一个痛点,就是价格太贵,如苹果Vision Pro国行版官方起售价为29999元人民币,受众多为科技“发烧友”。将重量减下来、把价格打下来之后,消费级的MR头显才能真正面向大众消费者。
虽然此次vivo Vision探索版没有宣布价格,也没有宣布正式上市销售的时间,但即日起,该新品已正式开放体验,首批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南京、成都、昆明、济南等城市,用户可提前预约,解锁专属的“上头时刻”。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头显设备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未来头显设备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深度融合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在教育领域,VR/AR技术将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环境;在医疗领域,AR技术将用于远程手术指导、医疗培训等场景,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在工业领域,MR技术将助力智能制造、远程协作等应用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
依托创新能力面向用户日常使用
产品定义之初,vivo Vision探索版的目标就是面向用户日常使用,因此使用方便性与舒适性成为一大设计亮点,通过采集大量真实用户的数据,设计出了4组、8套遮光罩加亲肤泡棉组合,可适配不同的面部轮廓提升佩戴舒适度。在实际体验时,针对游戏用户设计的双环绑带,即使在玩VR游戏时进行甩头、躲避等大幅动作时,也能稳定佩戴。同时,自然精准的交互感受背后,也是“眼一看,手一动”的共同协调,目前已实现了1.5°高精度眼动追踪,相当于站在2米外看1块手表大小的精准定位,加上26个自由度的指尖级手势识别和垂直175度的识别范围,为用户带来自然、精准的交互感受。
为更好地回应当下用户对于多元体验的追求,vivo宣布影像战略将全面升级,进一步探索用户场景融合,推动专业能力从行业赋能大众,构建起覆盖影像安全、健康、跨端体验的“影像生态矩阵”。与此同时,2025 vivo影像加手机摄影大赛获奖名单正式揭晓。历时7个月,本届大赛共征集到来自全球范围内用vivo手机拍摄的50万幅作品,共25组获奖作品最终脱颖而出。
前景看好挑战与机遇并存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近两年中国头显设备市场迅猛发展。中研普华研究院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头显设备行业市场规模达千亿,年复合增长率超30%。集邦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VR与MR(混合现实)头戴装置出货量约为960万台,同比增长8.8%。MR硬件凭借“虚实结合”的特点成为驱动AR/VR硬件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预计到2028年,传统VR设备将基本退出中国市场。
据悉,vivo在MR的布局已经有4年,而国内手机厂商入局MR赛道也有自身优势,比如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可更精准地了解用户需求,且在影像技术和AI大模型方面,国内厂商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这为MR产品的体验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MR赛道仍充满挑战,充分的资金支持和研发人力储备等是关键因素。而除了重量、价格等外在吸引因素外,MR头显设备要进一步推广,其应用性才是关键。目前,MR头显设备还缺乏更多引人注目的应用,由于用户群体相对较小,开发者对开发能够替代手机APP的应用也缺乏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