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8月22日电(记者李荣)22日,“八月香”系列优质特早熟节水抗旱稻在上海金山廊下镇开镰。包括“沪旱16(八月粳)”“沪旱香软61”等多个品种在内的“八月香”系列品种旱作种植,不仅可减排温室气体90%以上,还与生菜高效轮作,并延伸推出米浆、米酒、面膜护肤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链和产业链初步形成。
据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介绍,近些年,以“八月粳”为核心,上海水稻种植探索建立了“稻-菜-菜、稻-玉米、稻-草莓”等轮作生产模式,从土地高效利用的角度,探索耕作制度创新,缓解上海在耕地资源紧缺条件下园艺和经济作物发展空间显著不足的问题,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大幅提高农民收益。
作为节水抗旱稻领域的领军科学家,罗利军带领团队经过数十年耕耘,从育种机制探索、新品种开发到产业化推广,培育出一系列优质节水抗旱稻“八月香”品种,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推广种植超过2000亩。此次开镰的主力品种“八月粳”(沪旱16),进一步满足了上海市民对稻米软糯口味的偏爱。它田间表现十分优秀,在孕穗和抽穗期,连日40摄氏度的超高温影响下,结实率依然超过90%,平均亩产超过450公斤;市场潜力十分亮眼,米粒更饱满,口感也更软糯。

“沪旱16”的田间种植表现。(受访单位供图)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相关负责人在开镰仪式的主题报告中说,2023年3月,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正式成立,围绕节水抗旱稻种源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价值创新等方面进行布局,聚焦实现节水抗旱稻“1522”目标:新增水稻种植面积1亿亩,增产500亿公斤,在现有水稻面积中替代发展5000万亩,减少200亿吨用水,减少200亿公斤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排放。
同时,推进节水抗旱稻品种选育、新品种试验示范及配套技术集成熟化和推广应用,打造集绿色种植、稻谷收储、稻米加工、市场营销、碳交易探索于一体的节水抗旱稻产业链,促进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节水抗旱稻的生态价值正在全面实现。2021年,上海市农科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共同制定的《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减排项目方法学》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完成地方碳普惠方法学备案(备案号:2024-001)。2025年6月,基于该方法学开发的稻田甲烷减排项目在浙江省嘉兴市完成我国节水抗旱稻减排的第一笔碳交易,实现每亩碳排放收益28元。
此外,节水抗旱稻减排方法学“Application of dry-cultivated water-saving and drought-resistance rice in rice cultivation”,历经两年半的严格评审程序,于2025年6月在第1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上成功通过审议,正式被采纳为CDM机制下第103个小规模减排方法学(编号:AMS-III.BS.),并立即生效。这标志着节水抗旱稻品种加配套栽培技术将在世界稻田减排中发挥巨大作用,也标志着我国在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掌握了制定该领域核心国际规则与标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