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程丹
今年以来,A股龙头上市公司在港股市场掀起一轮上市热潮。近日,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龙头立讯精密向港交所递交发行H股的申请,拟实现“A+H”双重上市。8月已有均胜电子、万兴科技、普源精电、可孚医疗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相继披露了赴港上市的计划及最新进展。
二次上市规模化推进的背后,是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叠加港交所“闪电配售”机制、特专科技企业上市门槛下调等改革的推动,促进了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国际长线资金加速入场。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表示,在政策、市场、企业供应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中国企业正通过“A+H”双平台强化国际化布局,开辟新增长曲线。
A股龙头频亮相港股市场
从宁德时代到天岳先进,从恒瑞医药到海天味业,2025年以来,已陆续有11家A股公司在港股上市,后备队伍持续扩容,30余家A股公司正筹划赴港上市。
“A+H”案例频出,得益于灵活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及企业质量、战略布局的提升。被誉为“东北药茅”的长春高新在此前发布的公告中表示,公司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市场上市,旨在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国际化进程,增强公司在境外的融资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国际品牌形象。
致同香港审计主管合伙人吴嘉江表示,企业要实现全球化战略布局,需要国际融资平台的有力支持。通过赴港上市,企业能够接触到更为广泛的国际投资者群体,获取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为海外业务拓展、产能扩张等战略举措提供充足的“粮草弹药”。同时,能够进一步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分散单一市场风险并优化股东结构。
得益于“A+H”的火爆,今年以来,港交所的IPO市场持续活跃。前7个月,就有53家企业在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IPO募资金额为127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6倍,超越过去全年的募集资金总额;其中,最大IPO项目为宁德时代,其H股上市募资金额为410亿港元。
大量外资机构成为了本轮港股IPO基石投资者,国际长线资本加速流入,单个IPO平均吸引30家机构投资者,中东、北欧主权基金占比显著提升,反映全球资本对中国产业升级与消费潜力的长期信心。
多因素托举企业赴港
“A+H”本轮热度持续升温,得益于政策红利的释放、企业路径的拓宽和全球资本回流三重驱动。
2024年,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大力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香港市场积极优化审批流程,问询周期大幅缩短,并推出FINI结算平台;港交所还降低A股公司发行H股的门槛,对于市值超100亿港元的“合资格A股上市公司”进一步加快审批速度;同时,新增相关制度章节,允许生物科技、特专科技企业在无盈利的情况下上市,并降低市值门槛。
特别是今年5月,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上市前指引,这项创新举措有助于强化香港资本市场的创新企业生态。
安永大中华区TMT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李康表示,“科企专线”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特别是聚焦于技术密集、研发周期长且对信息披露敏感的高潜力科技公司,有利于缩短筹备时间,减少合规成本,提升融资效率。
“随着经济发展,企业有出海发展需求,在港股上市能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外币融资渠道。”高盛亚洲(除日本外)股票资本市场主管王亚军表示,监管部门对先A后H的备案审核速度加快,对于市值超百亿港元的A股公司,港交所也承诺30天内完成审核。
后续将有更多案例涌现
市场普遍认为,后续将有更多大型A股上市公司、内地龙头企业和海外公司赴港上市。德勤中国预计,全年港股上市新股或达80只,融资约1300亿至1500亿港元。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海外策略分析师刘刚认为,从A到H上市浪潮将长期改善港股市场结构,优质公司会吸引更多资金沉淀,强化香港作为中国资产投资窗口和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望吸引更多资金沉淀,实现优质公司与资金的双向正循环。
“香港资本市场的政策红利与国际化优势,为内地企业尤其是新质生产力企业提供了高效融资与品牌升级的良好机遇。”对于拟赴港的上市企业,吴嘉江建议选择合适的上市模式,内地企业可以选择通过H股、红筹架构的形式上市,要优化公司治理,需要符合香港上市公司的规则,调整董事会结构,符合财务透明度及信息披露标准;同时,评估上市条件,对照市值、盈利、现金流等要求,确保自身达标,提高上市成功率,强化合规准备工作,提前开展全面的财务与法律尽调,规避潜在风险,确保上市进程顺利,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把握政策窗口,顺应市场趋势,加快上市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