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2 02:36:49 股吧网页版
【券业观察】完善制度 严防券商与私募利益输送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李剑峰

  最近,在媒体的曝光下,一家在市场上颇有名气的私募量化机构返佣事件的细节浮出水面,暴露出量化私募狂飙时代被忽视的制度缺陷。这场涉及券商和私募之间的利益输送,让行业的口碑受到了一些影响。

  寻租链条何以形成?这起事件绝非单一主体的过失,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首先,涉事券商是无可逃避的责任方。在这起返佣事件中,证券公司营业部前总经理可能利用职权安排亲属充当“白手套”,疑似六年侵吞奖金超8000万元。营业部风控形同虚设,券商总部监管严重缺位,暴露出头部券商内部治理的巨大漏洞。当营业部交易额从2018年的340亿元飙升至2021年的万亿元规模,内控机制却未能同步升级,为权力寻租留下巨大空间。

  其次,涉事量化私募机构同样难辞其咎。该量化私募机构将58%的产品集中于单一券商托管,远超行业分散配置的合理水平。这种深度绑定固然可归因于交易系统性能考量,但过度集中的合作模式天然滋生利益输送风险。头部私募对合作券商的选择权,在缺乏透明机制约束下,极易成为个别高管谋私的工具。

  再次,个人贪欲无疑是导火索。在这起返佣事件中,从券商营业部总经理将奖励私设资金通道,到量化私募高管收受2000万元返佣,再到券商总部负责人分得千万赃款,人性的贪婪在制度漏洞中疯狂滋长。当券商营业部总经理试图用300万元黄金打点上司时,整个利益链条的腐化程度已触目惊心。

  最后,监管制度不够完善也让涉事方钻了空子。虽然《证券经纪业务管理办法》明令禁止返佣,但具体监管细则模糊,惩戒力度不足。量化私募作为新兴力量,其高频交易年换手率超100倍并不鲜见,佣金规模巨大,券商为争夺客户采用高额返佣比例,形成马太效应与资源垄断。量化私募特有的高频交易、算法策略等特性尚未被监管框架充分覆盖,变相操作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灰色地带由此滋生,导致行业发展畸形。

  返佣事件看似简单,却让证券行业的生态遭遇三重冲击,并引发连锁反应。

  一是投资者信心受到伤害。当投资人发现管理费可能被用于佣金置换而非策略研发,信任的基石难免有所动摇。特别是知名的头部机构涉案,使整个量化行业遭遇污名化冲击。

  二是行业格局面临重构。合规压力下,量化机构将加速分散券商合作。中小券商因系统劣势更难获取头部私募资源,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三是监管篱笆加紧扎牢。监管部门必将强化券商托管业务审查,对私募和券商之间关联交易、佣金流向的穿透式监管成为必然。这起返佣事件可能推动《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加速落地,填补量化监管真空。

  凡事均有两面性。此次返佣事件虽然对量化行业生态带来负面影响,但破局之道在于系统治理,反而可能成为量化行业更加健康发展的契机。

  量化行业要真正走出此次返佣事件的阴影,至少需要四方合力构建新生态:

  第一,量化私募需重建防火墙。强制实施券商合作分散化策略,单家托管比例不宜过高,如不超过30%;设立独立委员会审核与券商合作,定期披露佣金分配及关联关系;将交易系统性能指标纳入风控体系,避免唯关系论。

  第二,券商应重塑内控体系。建立托管业务“隔离墙”,实现营销、执行、风控三权分立;总部统一管理佣金分配,引入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实现佣金流向全流程追溯;将反商业贿赂条款嵌入员工考核,实行奖金递延发放。

  第三,监管架构亟待升级。将量化私募佣金支出纳入信息披露强制范畴,要求单独列示;建立“券商—私募”关联交易申报制度;在私募估值表中增加交易成本专项说明,提升透明度。此外还要严格执行《证券行业执业声誉信息管理办法》,将商业贿赂纳入失信记录,即使未受罚也可影响从业资格。

  第四,投资者更需主动防御。优先选择托管分散、佣金披露透明的管理机构;仔细核查定期报告中的关联方交易条目;对异常高换手率产品保持警惕,谨防交易成本侵蚀收益。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返佣事件恰如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量化投资狂飙突进背后的制度短板。投资者在等待答案,市场在呼唤规则。当万亿蓝海遭遇信任危机之际,唯有刮骨疗毒的勇气与刀刃向内的改革,才能让这个代表金融科技前沿的行业真正行稳致远。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