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日前发布的公告显示,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六期)(以下简称“本期国债”)拟于8月22日进行招标,竞争性招标面值总额830亿元。
今年我国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截至目前,我国已发行五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达9130亿元。本期国债发行后,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整体发行规模将达到9960亿元,发行进度达76.6%。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加速发行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尤其是其重点支持“两新”“两重”领域,如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将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加快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同时,也发力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以下简称“专项债”)。
今年我国拟安排专项债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截至8月21日,各地已发行新增专项债约30508亿元,发行进度达69.33%,发行规模较2024年同期(20731亿元)增长47.16%。
各级财政部门加快债券资金发行使用,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提供了保障。财政部8月19日发布的收支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列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资金支出了2.89万亿元,带动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增长31.7%。
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资金持续落地,也为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消费等领域注入了大量资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1880亿元投资补助资金已下达完毕,带动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
财政部数据显示,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已下达三批共2310亿元,剩余690亿元将于10月份下达。
“在新增专项债方面,从已发行新增专项债的募集资金用途来看,基建和土储是主要发力点。”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表示,今年前7个月发行的新增专项债中,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三大基建类项目的募集资金占比合计为38.5%。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增专项债加速发行使用,将推动各地项目建设,有助于提振消费、支撑基建和制造业投资,从而稳定并扩大国内需求。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展望未来,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政府债券的发行使用情况将会如何?
“总体上看,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将延续较快发行节奏,并在10月底前发行完毕,以确保能够在年底前形成实物工作量。”冯琳表示,从财政部发行安排来看,超长期特别国债8月下旬、9月份和10月上旬均有发行,10月10日将进行今年最后一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招标发行。此外,今年新增专项债剩余约1.35万亿元额度待发行,预计将在9月份集中发行。
宋向清表示,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导向,未来一段时间内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仍将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发行规模有望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资金投向分析,债券资金将继续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大对“两新”“两重”、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资金投向也会适时优化和拓展,以满足不同领域和项目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