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2 00:25:11 股吧网页版
年化收益率超8%?网红“新存款”调查:谁在动你的钱包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5新存款年化8.5%,央企背书安全感拉满!”

  “22万撬动百万资产,银行帮你付保费!”

  近期,社交平台上一批打着“新存款”旗号的短视频悄然走红,视频下方,表达“心动想入”的评论有数百条。然而,南都湾财社记者调查发现,这看似稳赚不赔的“财富神话”,实则是包装后的“保费融资”旧模式。这类产品从话术诱导到渠道操盘,暗藏多重风险隐患。

  “高收益话术”收割流量

  “年化8.5%的港险融资保单,月入7000不是梦!”在某社交平台,一位自称深耕财富领域多年的“储蓄规划师”的博主对着镜头讲解“新存款”玩法,视频下方的评论区里,“发暗号求联系方式”的留言多达数百条。

图片

  记者了解发现,这类被包装成“新存款”的宣传,普遍采用“高收益+低门槛+强背书”的话术模板。为吸引眼球,部分短视频中甚至出现“保底收益”“稳赚不赔”等绝对化表述。

  以上述“储蓄规划师”为例,她在视频中,将“新存款”的玩法解读为:“就好像有人买了一套500万的房子,需要三成首付,剩余七成去银行贷款,然后赚取房子升值的钱,新存款也是这个玩法,把保单质押给银行,用银行贷款来交剩余的保费,自己只用出20%~30%的保费就能赚取保单升值的钱了,而且到期退保之后,除掉融资的资金和贷款利息,剩下的就可以连本带利拿回来。”

  除“强调高收益”之外,这些宣传内容几乎都“选择性忽略”风险提示。记者查看了20余条相关视频和图文,仅有2条在结尾用小字标注“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其余内容均未提及贷款利率浮动、提前退保损失等关键风险点。当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关注并咨询某博主时,对方不仅未提及保单分红实现率、汇率波动等风险,还表示,“产品有央企和银行双重背书,就算市场波动也不会亏本金。”

  “新存款”实为保费融资旧模式

  所谓“2025新存款”,究竟是创新产品还是旧模式“换皮”?记者调查后发现,所谓的央企、银行“背书”且能实现高收益的“新存款”,实际就是“保费融资”,即投保人向银行以贷款方式购买新保单,并将该保单的部分或全部权利转让给银行作为贷款的抵押品。由于保单已经抵押给银行,所以保险公司支付的保单利益(例如退保的现金价值、身故金或者红利)需要由银行扣除贷款及利息,剩余金额(如有)方会给予投保人或受益人。

  “这种玩法10年前就火过一阵。”一位头部险企的销售经理告诉记者:“早年部分产品投资回报率高、代理人佣金可观,这种‘低首付、高杠杆’的保险配置一度很受欢迎。”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模式当下已经很少有人去操作了。”

  首先他指出,保单贷款是有风险的,贷款期限通常为6个月,借款人需注意按时还款,而当贷款本息达到保险合同现金价值时,会导致保单效力中止,在保单效力中止期间保险公司将不承担保险责任,从而影响保险保障;其次在他看来,在目前低利率环境下,即便是保单所能提供的年化收益率高于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但其中的“套利”空间并没有多少,且存在较高风险,“在行业目前强监管的背景下,一般没有合规代理人会去冒这个险。”

  另一位从事保险经纪的业内人士也表示,保费融资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杠杆效应可以提升投保人的潜在回报,亦可将潜在亏损放大。他进一步解释称:假设有消费者选择分红险产品做保费融资,一旦在收益可观之前提前退保,保费融资会把这个退保损失放大3-5倍。

  谁是保费融资“操盘手”?

  值得注意的是,保费融资并不构成保险合同的一部分,保险公司也不是保费融资安排的合约方。那么,是谁在背后主导“新存款”的宣传与销售?记者以潜在投资者身份,持续关注并私信了多位在社交平台宣传“新存款”“高收益保单”的博主,试图探寻具体操作链路。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博主的引流流程高度一致:首先以“初步了解需求”为由,询问客户的预算与年龄,随后便以安排“专属理财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为由,要求客户提供个人联系方式,将沟通环节从公开平台转移至私下渠道。

  更值得关注的是,“理财顾问”的服务热情与客户的资金实力直接挂钩,形成明显的“预算分水岭”。当记者表示“预算较低(如10万元以内)且年龄较轻”时,“理财顾问”的回复速度明显放缓,仅简单发送几句产品介绍后便不再主动跟进,甚至直接表示“低预算更适合普通理财产品,保费融资性价比不高”;而当记者透露“有50万元以上可投资金额”时,“理财顾问”不仅详细讲解产品细节,还反复强调“安全保本,收益高”,并主动提及可全程协助办理。

  当记者进一步追问其身份背景时,“理财顾问”则自称隶属于某“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核心业务是“为客户筛选市场优质金融产品,并协助完成投保”。而当被问及风险等问题时,“理财顾问”则宣称,“我们推荐的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靠谱保险公司,不会有风险。”

  行业呼吁加强销售渠道管理

  针对近期“新存款”的走红,业内专家呼吁加强对保险销售渠道的管理。同时提醒消费者,在考虑保费融资时,务必警惕潜在风险,避免被不实宣传所误导。

  资深精算师徐昱琛在接受媒体电话采访时表示,“保费融资严格意义上算是一种投资,在投资金额、投资年限上也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持有期限。保费融资的投资金额一般要在6万美元以上,投资期限也要在6年以上。”

  上述头部险企的销售经理也表示,普通消费者,如果想要做保费融资,需要仔细研读保单条款与贷款协议,重点关注费用结构、提前退保损失、利率调整机制等,切忌将保费融资作为短期投机工具。

  事实上,监管层早已释放风险信号。2024年香港金融监管局就曾发出警告,提醒大家注意保费融资可能存在的风险。

  香港金融金管局还公开了三类典型投诉案例,直指销售环节的核心问题——信息误导引发认知偏差:部分客户表示,在销售过程中未被告知已从银行获得贷款,长期误以为每月支付的款项是保单保费,直至后续收到银行催还利息通知才知晓真相,对“借钱买保险”的核心逻辑完全不知情;收益承诺失实:有消费者投诉称,销售人员在推介时作出“保单红利必然覆盖贷款利息”“杠杆效应一定能提升回报”等绝对化表述,未提及分红的非保证属性及利率波动风险,导致实际收益远低于预期;负担能力评估造假:部分销售人员在负担能力评估中夸大客户的流动资产,以获批保费较高的保单。

  在低利率时代,业内专家特别提醒,消费者在考虑保费融资前,务必谨慎评估自身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确保做出明智的决策。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