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国家数据局公布了首批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名单,63个试点项目入选,标志着我国在探索数据要素规模化流通利用新模式新路径上迈出关键性步伐。上海数据集团申报的城市可信数据空间也是首批试点项目之一。记者获悉,上海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已进入试运行阶段,部分企业已在其中开展深度应用探索,验证了其在不同业务情境下的核心价值。
为何要推出可信数据空间?上海数据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探索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时,往往遭遇“供数不顺畅”“用数不放心”“流动不可信”等瓶颈。比如,数据提供方担心,数据有可能被超范围使用、复制,甚至恶意泄露;在供给数据的具体过程中,存在环节繁琐、时效性差等问题。而对数据需求方来说,顾虑数据来源不合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此外,在流通利用过程中,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在线磋商困难、数据目录和格式不统一等问题,难以快速达成共识。
针对这些痛点,可信数据空间给出了解决方案。应对数据供给侧的问题,空间采用了多维度的精细化策略控制,数据提供方能够将授权策略精确到数据表、特定字段乃至单行记录,并可设定数据的使用次数、有效时长、计算用途等动态使用限制,以此实现数据主权控制,让数据“可用不可见”,防止“数据失控”。在数据使用侧,可信数据空间可以对数据合规、数据安全、数据质量进行审查,数据相关证明结果上链存证;可信数据空间中的数据产品严格遵循统一技术规范,保证了标准性。应对流通利用中的“不信任”问题,可信数据空间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实现数据流通利用的“全程可信可控”。从身份、资源、产品、交易、交付五个维度实现可信保障。与此同时,可信数据空间将数据流通的业务条款、使用策略与利益分配机制,编译为部署在区块链上的原生智能合约。这一设计以不可篡改的算法代替了传统商业信任,构建了精准高效的数据价值交换环境。简而言之,可信数据空间并非单个软件或平台,而是一套融合了先进技术、标准化规则和创新运营模式的综合性数据流通基础设施。
“上海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具备两大核心特质,既是为超大城市复杂生态量身打造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也是一个完整依托区块链算力底座和共性能力构建的数据空间。”上海数据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城市可信数据空间遵循全国数标委发布的数据基础设施标准,并完成了国家数据局组织的互联互通测试,率先和企业可信数据空间进行互联互通测试。在顶层设计上兼容欧盟GAIA-X框架,同步兼容IDSA、W3C 等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为未来跨境数据安全流通奠定了基础。
为了满足千行百业的多样化场景需求,可信数据空间采用开放、标准化的技术框架,能轻松兼容并集成来自第三方的各类行业应用,让数据与应用无缝结合。此外,依托上海市强大的统一数据基础设施和国家区块链枢纽,为参与方提供了大量共性基础能力,如身份可信认证、数据产品认证登记存证审计等,这极大地降低了各行各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搭建和使用数据空间的技术与资金门槛。
不仅服务于上海本地,目前,该空间已成为全国数据流通利用大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上海的企业可以在“家门口”看到并合规使用来自全国的数据产品,同时也能将自己的数据服务发布到全国渠道,共享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上海数据集团所属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公司已在可信数据空间基于公共数据开发了一组帮助小微企业主的数据产品。截至目前,这些数据产品累计调用次数超4亿次,支撑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放款千亿规模;场景金融累计支持金融机构授信金额超3亿元。
该负责人表示,传统征信模型难以精准评估企业主、股东、个人的信用风险,电力、燃气、物流、专利产权、职业资质等数据使用情况可辅助银行进行信贷决策,但这些数据过往获取难度大,对接成本高。“通过接入可信数据空间,我们在标准化的数据产品目录中,快速检索并定位到多家机构提供的公共数据,并开发出自己的‘用电波动指数’‘物流履约率’‘资质评级’等数据产品。”
在医药领域,基于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开发中药安心达可信数据空间,可以赋能中药溯源,帮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此外,中药安心达可信数据空间还在构建中药产业金融服务,例如基于采购合同与应收账款上链确权服务,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后续还将基于国医大师的名医名方,构建“病症—名方”智能匹配引擎:患者在互联网医院提交症状,AI辅助生成处方,医生确认后,由代煎机构完成代煎与配送。
此外,针对超大城市治理难题,可信数据空间基于历史积水点数据、气象数据、三维BIM模型、视频流数据等城市多模态公共数据,融合计算形成全覆盖视域优化。以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及视觉中枢应用平台为基础提供防汛指挥所需数据,为汛期各项准备工作提供高可靠性、准确性的风险点决策信息。同时赋能了地图导航、外卖等社会化出行平台,提供社会化、公益类公共数据产品。
上海数据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上海可信数据空间已有近300家企业加入,汇聚了上万个数据资源,开发形成三百多个数据产品,累计数据调用数以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