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8月21日讯 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历经十余年发展,已形成超10万亿元存量规模。
随着近日202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25〕84号,下称“84号文”)的落地,存量PPP项目迎来系统性规范方案,标志着在经历机制转型后,PPP模式进入存量与增量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文件在PPP项目资产处置、融资支持、履约要求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实操规定,不仅有效缓解PPP项目付费拖欠的行业痛点,也有助于高效盘活沉淀资金,降低参与各方的融资经营压力,后续PPP项目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或将得到显著提升。
存量处置路径清晰,破解融资与付费难题
近年来,PPP领域政策持续优化。2023年11月,《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23〕115号)推出,明确以特许经营模式为核心的新机制,将PPP项目范围限定为使用者付费项目。新旧机制转换下,超10万亿元存量项目的规范处置成为关键议题。
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财政部 PPP 管理库项目达10346个,投资额超16万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平台显示,同期录入项目8057项,总投资11.6万亿元。据了解,这些存量项目中,既有接近完工的在建工程,也有已进入运营期的项目,因政策衔接不畅,普遍面临三大困境:一是融资受阻,金融机构对存量项目信贷审批趋于谨慎,部分已签协议贷款未能按时发放;二是政府付费拖欠,地方财政压力下,部分项目运营补贴未能按合同履约,社会资本现金流承压;三是项目推进缓慢,部分项目因建设内容不合理、成本失控陷入停滞。
84号文作为继2023年“存量项目处理意见”后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细化了操作路径,其核心是以 “问题导向、分类施策” 为原则,分类分级推进项目。具体来看,针对接近完工的项目加速验收运营,而对于推进缓慢的项目则压缩规模、严控成本,同时对于2024年底前尚未开工的项目原则上不再采用PPP模式。
此外在财政支持方面,84号文明确地方政府可统筹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用于存量项目政府支出。
第三方机构法询金融撰文指出,目前云南、内蒙古、湖南等地已先行先试,其中云南安排369亿元专项债用于存量PPP项目建设及拖欠账款解决,湖南安排200亿元专项债解决拖欠企业账款,而内蒙古则专项安排50亿元化解项目风险。在法询金融研究员杨瑾看来,通过专项债置换原PPP项目的政府支出责任,将隐性债务转化为法定显性债务,可降低财政履约风险,同时加快项目建设运营,保障社会资本权益。
“需要注意的是,以专项债资金承接存量PPP项目必须符合专项债券投向领域要求,并能确保项目全生命周期收支平衡,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仍需满足专项债券发行覆盖倍数1.2倍以上的要求”,杨瑾认为,这旨在为项目后续专项债券还本付息留足空间,同时收益预估应且仅应当以项目本身的运营收入为基础,避免债务进一步扩大。
“84号文核心之一就是破解了项目融资与付费的瓶颈”,有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表示,针对存量项目普遍面临的融资困境,84号文提出了市场化解决方案,其中已签贷款协议的项目需按约放款,未签协议的项目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信贷条件,且不得要求政府出具承诺文件,严防新增隐性债务。
“这有效缓解了因政策衔接问题导致的融资停滞现象”,杨瑾表示。PPP项目近年来一度“谈之色变”,很大原因在于项目存在收益能力评估不足的风险,不具备稳定收益回款难让社会资本方持续垫付建设成本,稳健运营便很难维系,对此,针对政府付费履约问题在文件中同样得到重点回应。
文件要求地方政府将支出责任纳入预算,按绩效结果及时付费,严禁以拖延验收、延迟评价等方式拖欠。其中对确认的拖欠账款,需依据《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法规妥善解决。这一要求直指近年行业痛点——据多地财政人士反馈,2023年以来地方财力收缩导致的付费拖欠,曾让不少社会资本陷入现金流困境。
此外,文件鼓励通过调整投资回报率、延长合作期限、挖掘收费潜力等方式,平衡项目收益与财政压力。例如,对应收费未收费项目,可在论证后启动收费机制等。
规范中谋发展,筑牢PPP模式可持续发展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前政策相比,84号文虽删除“未纳入监管的中介机构不得开展业务”的规定,但实际上强化了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作用。在合规审查环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会参与存量项目合同梳理,帮助识别隐性债务风险,此外在绩效评价中,第三方机构也需依据行业标准制定指标体系,确保付费与服务质量挂钩。
有咨询业内人士表示,今年来其承接的存量PPP项目中期评估业务同比有较为明显的增长,主要业务均涉及建设内容优化、融资结构调整等。比如某省份高速公路PPP项目,通过第三方机构评估,压缩不必要配套工程投资超10亿元,既符合84号文成本控制要求,又保障了项目可持续性。在该人士看来,文件指导下,第三方专业服务或将成为连接政府、社会资本与金融机构的重要纽带,推动各方在市场化框架下达成共识。
从2014年模式推广到2023年新机制转型,再到2025年存量规范方案落地,PPP模式逐步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84号文通过分类处置、融资支持、履约要求的细化规定,为超10万亿元存量项目提供了合规路径。
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存量项目正重归稳健运营轨道。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两年将有超80%的在建存量项目按规范完工,已运营项目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将显著提升。在此过程中,PPP模式在基础设施补短板、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中的作用,将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持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