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1 14:31:50 股吧网页版
专家:构建“全周期、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保险生态
来源: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8月21日电 20日,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提供学术支持、中国普惠保险网络(CIIN)和慕尼黑再保险基金会(MRF)联合举办的“构建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参会人士指出,“十四五”期间,普惠保险保障的惠及面稳步扩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十五五”期间,普惠保险有望实现从“量增”到“质升”阶段发展,通过完善衡量指标体系、不断创新适配的产品服务,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慕尼黑再保险基金会副主席Dirk Reinhard以“普惠保险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缩小保障缺口,迈向成功之路”为主题,介绍了国外普惠保险发展情况、重要意义和面临挑战等。Dirk介绍说新兴经济的普惠保险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服务于约50亿日收入在2-20美元之间的新兴消费者,遵循风险原则且价格可负担。普惠保险可以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例如消除贫困、饥饿,应对气候变化等。他认为,好的普惠保险产品应该具备服务满足需求、条款明晰易懂、价格合理可持续等特征;数字化应该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身险司监管三处处长陈剑从强化顶层设计、丰富重点领域的普惠保险产品、激发区域活力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推动普惠保险发展驶入快车道的政策动能和行业创新。她表示,下一步,监管部门将鼓励广大保险公司继续丰富普惠保险的产品供给,通过加强数据运用、强化监管激励等手段提升普惠保险服务的质效,聚焦防范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

  CAFI学术顾问、上海仁达普惠金融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徐敬惠指出,普惠保险作为金融服务普惠化的重要部分,需坚守商业属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他表示,在当前的实践中,也出现普惠保险与社会保险、政策性保险混为一谈的情况,忽视了其商业属性,导致普惠保险业务难以为继,最终损害保险行业信誉和消费者利益。事实上,普惠保险只有坚守商业属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逻辑,就是按照保险原理和经营规律,以科学合理的定价,提供合适的风险保障,以及通过科技赋能来低成本筹资运营,充分发挥好保险的功能与作用,解锁“不可能三角”之困(低保费、高保障、多盈利)。

  当天,来自高校、业界的嘉宾围绕普惠保险产品创新、合作模式、渠道拓展等方面,就普惠保险险种和市场发展的特点、现状和痛点等做了深入探讨。元保集团副总裁兼总精算师张利凯、太平洋寿险普惠保险部资深经理李剑、平安产险总部团体客户部总经理许乐扬、小鲸向海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孟繁锦分享了连通普惠保险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方案,把普惠保险融入保险公司现有的经营管理和考核体系,开发更加聚焦特定人群需求的产品等,也介绍了一些正确理解普惠保险的行业知识。比如,从给社会提供保障的角度来看,相较于“保费”,更应该看重“赔款”这个指标;判断是否为普惠保险的标准应该是看触达的人群而不是保费的额度。

  中央财经大学国家风险治理与保险服务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晓林结合行业嘉宾的讲述分享了前沿的学术观点。他认为,普惠保险一方面要保证充分的保险产品供给,增加服务覆盖率、可及性,以及可负担性;另一方面要尊重消费者通过市场行为做出恰如其分的保险保障方案选择,以保证应险资源的充分适配,从而实现普惠保险较高的保障效率。

  CAFI院长贝多广指出,与普惠金融领域其他发展内容相似,普惠保险是一项说易行难的事业,需要各方面资源久久为功,携手共进。与普惠信贷相比,普惠保险还有更大的难度,因为它的服务是收费在先,对于服务对象多是弱势人群来说,这具有挑战性,也是全球范围这项事业未见突飞猛进的原因。在早期阶段,普惠保险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政府、商业保险和社会力量各司其职,共同发力。

  近年来,国家层面的政策设计,为普惠保险发展锚定了清晰方向。2024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系统界定普惠保险的覆盖范围与重点服务领域;2025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和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印发《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从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巩固提升普惠信贷体系和能力、加强普惠保险体系建设、强化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六部分16条措施,明确五年发展目标,旨在引导银行业保险业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推动综合普惠金融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这些政策共同构建起“顶层设计+专项文件+地方实践”的政策体系。

  参会人士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普惠保险的发展需跳出单一产品思维,向“生态系统”构建迈进。这需要政策、市场、科技三方协同,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