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1 07:31:40 股吧网页版
创新药价值重估进行时!普通人的上车机会藏在哪?
来源:券商中国

  在时代的浪潮中,分散风险、顺应趋势是穿越市场迷雾的不二法门。对于创新药这一蕴藏巨大潜力的黄金赛道,指数化投资,或许是捕捉其长期红利的合适选择。

  当18世纪的蒸汽机轰鸣着改写生产法则时,无人预见两百年后,生物反应器正重塑医疗产业,推动创新药从“仿制药依赖”迈向“自主研发突破”,成为产业升级核心驱动力。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时,亦难料一个世纪后,中国创新药企能将自研药海外授权费推至百亿美元量级。

  中国创新药崛起之路并非偶然。依托更高的研发效率与显著的成本优势,中国医药产业链在早期临床研发领域率先撕开突破口;在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等前沿赛道,国产创新药不仅实现技术自主可控,更以卓越疗效和高性价比叩开国际市场大门,对外授权交易(license out)的爆发式增长正是这一进程的最佳注脚。

  今年以来,创新药板块迎来了久违的强势反弹。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催化:此前四年的深度调整积蓄了充足的估值修复空间,创新药研发投入正步入成果兑现期,叠加政策支持的东风形成周期赋能,同时跨国药企专利到期潮带来全球市场补位的绝佳机遇。在此背景下,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等港股及A股市场的创新药相关指数纷纷走强,备受投资者关注。

  然而,创新药行业天然具备高壁垒、长周期、高不确定性的特征。一款新药从实验室到上市动辄十年,技术路线一旦失误便前功尽弃;单家企业的临床数据、审批节奏、现金流任何一环出现波动,都可能让重仓其中的投资者遭遇毁灭性回撤。面对这种“高赔率、高波动”的赛道,普通投资者往往望而却步。

  那么,普通人如何把握这场创新药浪潮?答案藏在历史的镜像里。19世纪铁路股狂潮中,个股风险难测,较为稳健的收益来自铁路指数基金;2000年后的互联网浪潮里,个股波动剧烈,跟踪纳斯达克100的指数产品让无数散户分享了科技红利。分散风险,拥抱趋势,是穿越迷雾的古老智慧。因此,对于创新药这一蕴藏巨大潜力的黄金赛道,布局相关的指数工具,或许是分享行业长期红利的合适选择。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升级

  目前主要的创新药指数既有聚焦A股市场的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等,也有布局港股市场的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等。

  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包含医药外包(CXO)等创新药产业链公司,行业分布中化学制剂占比约46.6%,医疗研发外包占21.3%,且成份股市值多在百亿以上,整体更偏向于相对成熟的企业。

  港股市场则凭借18A上市规则,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生物科技融资中心,吸引了大量处于研发投入期、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集中上市,港股创新药指数中因此包含了一批研发实力雄厚、成长潜力巨大的上市公司。

  根据成份股是否纳入港股通范围,港股创新药指数可进一步分为港股通成份股指数和全市场成份股指数。其中,港股通成份股指数直接对接内地资金、投资便捷性突出,受到投资者青睐。

  目前港股通范围内共有四只创新药指数,分别是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和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

  从选样范围看,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明确剔除CXO公司,是纯粹的创新药指数。

  其中,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在选样时还会剔除公司业务与创新药主题的关联性得分最低5%的公司,确保指数能够纯粹聚焦创新药产业的核心公司;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则直接按照日均总市值排名选取前50只成份股入选。

  CXO公司主要为药企提供研发、生产等外包服务,不直接拥有创新药核心知识产权,也不承担主要研发风险或分享专利授权收益的核心红利,与创新药企在商业模式和产业链价值分配上存在本质差异,因此剔除CXO后,指数能更精准地反映本轮创新药产业的发展趋势。

  回测数据显示,无论是自2023年指数发布日以来、2024年全年,还是2025年初至今,剔除CXO后的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表现均更优。特别是自2023年指数发布日至今,修订后指数的年化收益率超过47%,夏普比率也更高,充分印证了纯粹创新药指数的投资价值。

  目前,恒生创新药ETF(159316,联接基金A/C:024328/024329)是市场上唯一跟踪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产品,产品最新规模超13亿元。指数修订后,该ETF能够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对创新药产业的精准配置需求,助力投资者一键布局港股前沿创新药企。

创新药赛道确定性强

  当前创新药行业的配置价值明确,政策支持、市场拓展与技术突破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行业进入价值兑现阶段。

  政策层面,全链条赋能体系已逐步成型。国务院办公厅年初发文明确提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的战略目标,药监局、医保局等多部门随后出台相关政策,覆盖研发、准入、支付、融资全环节。

  研发审批效率方面,药监局将创新药临床试验审批时限从60个工作日压缩至30个工作日,上市申请平均用时缩短至约240天,首创新药(FIC)享有加速通道。2025年上半年,我国批准创新药43个,接近2024年全年总量,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市场准入环节,创新药上市后3个月内可完成医院药房准入,医保精细化管理持续减少进院障碍。支付端有望形成“医保+商保”双轨体系,医保谈判降价幅度收窄并给予符合条件的创新药一定的市场独占期,商保创新目录重点覆盖高价药,丙类目录计划年内发布以完善支付支撑。融资端,“资本市场+产业基金”协同模式(如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地方创新药产业基金)为创新药持续“输血”,保障研发管线连续性。

  市场层面,对外授权交易成为核心驱动力,交易模式持续进化。从传统“高总额低首付”转向“高首付+股权绑定”的更优结构,首付款占比从2%~5%提升至20%以上(如三生制药双抗首付12.5亿美元);NewCo合资模式逐步替代传统授权(如科伦博泰与默沙东合作开发ADC药物),增强合作稳定性与长期收益保障。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4年,中国药企对外授权交易数量从5笔增至94笔,总交易金突破500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海外授权金额已达608亿美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这种爆发式增长不仅拓宽了商业化路径,更以稳定现金流打破“持续融资烧钱”的行业印象,2025年上半年,百济神州等多家创新药企业显现盈利拐点,标志行业从研发投入期逐步转向价值兑现期。

  技术层面,经过十年积累,我国创新药研发实力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首创新药(FIC)领域突破显著,截至2024年底,国内药企覆盖全球40%的研发靶点,22%的靶点赛道研发进度全球领先,是仅次于美国的优质创新药管线策源地。国际认可度持续提升,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73项中国研究入选口头汇报,创历史新高。在ADC、双抗等前沿领域,我国已形成全球竞争优势,ADC在研管线占比超40%,双抗领域占比约50%,大量产品临床表现优异。研发效率优势构筑护城河,患者入组速度为欧美国家的数倍,同样的试验,我国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工程师红利持续释放,国内药企已覆盖超1300个靶点赛道,部分药物疗效超越国际同类产品,技术代际差正逐步转化为定价话语权。

  长期来看,创新药行业投资确定性也非常强。需求端,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5.6%,癌症、重大慢性病等治疗需求将持续扩容;供给端,新药研发遵循“十年周期、十亿美元投入”的“双十定律”,高技术壁垒决定优质供给相对稀缺,使创新药成为医药领域的“皇冠明珠”。当前我国创新药占医药市场比重不足10%,远低于其他G20国家(均超20%)以及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超过了50%,美国接近80%),渗透率提升空间广阔。

  从辉瑞等创新药龙头的历史表现来看,创新药企业在研发突破期股价启动,销售黄金期迎来爆发式增长。目前我国创新药已实现技术“全方位突围”,大量临床阶段优质资产正蓄积未来3~5年全球销售势能,业绩释放与海外市场拓展有望进一步加速行业价值重估。

港股创新药潜力凸显

  据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统计,截至8月15日,港股恒生医疗保健行业中,创新药概念个股市值占比高达60.01%,远高于A股申万医药生物行业中,创新药概念个股市值34.15%的占比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港股IPO制度相对友好,特别是“18A”规则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吸引了众多聚焦ADC等前沿技术的创新驱动型企业,使港股成为全球创新药稀缺标的的重要聚集地,在企业的集中度和质量上具有明显优势。

  这种优势也体现在企业的研发投入上。近年来港股创新药公司平均研发费用率显著高于A股创新药公司,且仍在逐年提升。数据显示,港股恒生医疗保健行业中创新药概念公司2024年平均研发强度为18.45%,显著高于A股申万医药生物行业中创新药概念公司6.42%的研发强度。

  研发投入的成果正通过国际化的商业合作加速显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达成大额专利授权(BD交易)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港股,如石药集团、翰森制药等多家公司单笔交易金额均超20亿美元。随着这些交易的分摊收益逐步确认和商业化进程加快,核心创新药企的盈利能力有望释放,并驱动其估值重塑。

  市场流动性环境的持续改善也为港股创新药板块注入了活力。上半年,港股通日均成交金额高达1109.60亿港元,同比增长超195%,远超2021年水平,为板块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同时,港股作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外资参与度高,形成了内外资共同推动的流动性格局。

  截至8月15日,主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均超100%,引发部分投资者对后续空间的担忧,但据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统计,这些指数较2021年历史高点均有超30%以上的上行空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市销率为3.3倍,不仅低于其他主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也显著低于A股创新药指数和美国生物科技指数的估值水平,显示其估值仍具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当前中国创新药产业所处的阶段与2020—2021年已截然不同,正从“跟跑者”向“引领者”转变。有机构分析,2025年有望成为中国创新药海外“爆款”的元年,将涌现峰值销售额达30亿-50亿美元的品种,对外授权交易金额屡创新高,这意味着当前产业趋势带来的投资机会比上一轮周期更为广阔和坚实。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最新成份股公司中,未在A股上市的公司数量占比超八成,前两大权重股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占比均超10%,并包含康方生物、信达生物等众多专注于ADC、双抗、CAR-T等前沿技术的生物科技领军企业,权重也均超过8%。这些企业研发管线具备全球竞争力,是A股市场难以覆盖的优质资产。

  目前,恒生创新药ETF(159316,联接A/C:024328/024329)是市场上唯一跟踪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产品,可助力投资者便捷布局港股前沿创新药企。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