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过去10年间,信贷投向结构发生深刻演变,新增贷款结构已由2016年的房地产、基建贷款占比超过60%,转变为目前的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占比约70%。
目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和广义货币M_2余额已分别突破430万亿元和330万亿元。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在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的同时,需要不断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
“报告设置的4个专栏,均与优化信贷结构有关。”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4个专栏分别聚焦小微金融服务、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信贷结构优化、金融支持高品质服务消费,着力引导信贷结构向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不断优化,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近年来,金融支持“五篇大文章”的政策安排不断完善,一方面注重发挥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优势,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注重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在合理适度范围内给予政策支持和激励引导,增强金融机构支持重点领域的能力和意愿;此外,还注重发挥好货币信贷政策与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措施的协同效应,不断增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的实效。
业内专家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每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都会安排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主题专栏,体现了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政策导向。在宏观调控思路上也注重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
温彬表示,报告继续提出“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加力支持方向上,则重点提及“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这主要源于5月央行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下一阶段要加强上述领域政策的落实落细。
今年5月人民银行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中,有不少是结构性政策工具。一方面,创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和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额度5000亿元,专门用于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融资,同时支持债券市场“科技板”建设。另一方面,从量上增加并优化了部分工具的额度。增加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各3000亿元,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额度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合并使用。同时,从价格上降低了再贷款利率。将支农支小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和各个专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下调了0.25个百分点。
在信贷结构优化的同时,我国总体融资结构也在不断改善,直接融资占比持续上升。报告显示,从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构成看,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直接融资占比已由2018年末的26.7%稳步提升至2025年6月末的31.1%,上升了4.4个百分点。“后续这一占比有望继续提升。”温彬表示。
报告强调,下一阶段,金融体系将继续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聚焦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围绕科技创新和扩大消费等支持主线,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信贷供给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动态平衡更加适配,进一步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高效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