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几岁开始存养老金最划算?10岁?16岁?还是25岁?》中,聊到了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阎志鹏近期引发热议的观点,澄清了网络上流传的“建议10岁开始存养老钱最划算”的说法,并非阎教授的原意。他引用案例的核心目的在于凸显复利的巨大价值,对此细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回看前文。
在上篇文章中,留下了一个关键疑问,也是许多网友对阎教授观点的主要质疑点:在实际的理财投资中,真的有可能长时间获得8%的年化收益率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筛选了成立满10年的437只权益类基金产品,仔细计算了它们过去10年的业绩表现。数据显示:确实存在权益类基金能在长达10年的时间跨度中,实现了8%以上的年化收益率。
为什么是权益类基金?
看到这个结论,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统计的是基金的数据呢?”问题关键在于收益率目标本身。
8%的年化收益率目标,天然地将选择范围聚焦于权益类投资。固收类产品,如债券、存款受限于相对固定的票息收益和整体利率环境,其长期收益率水平往往难以突破某个“天花板”。
随着市场利率的波动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固收类产品的收益率还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例如,在低利率环境下,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也会相应降低,银行定期存款的利率同样会走低,缺乏像权益类投资那样通过资产价格上涨获取高额回报的潜力。所以,追求8%的年化收益率,本质上是在寻求分享经济增长和企业成长带来的超额回报,这正是权益类市场的核心功能。
而权益类基金,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提供了普通投资者参与权益市场的理想桥梁。它既不像股票那样让投资者直接暴露在高度波动和风险之中,又能够参与到权益市场,去争取较高的收益率。基金通过专业管理、组合投资来分散风险,在相对可控的风险水平下争取股市的长期增长潜力。它平衡了“固收的相对安全”与“股市的收益潜力”,使争取较高长期复合回报率成为可能。
实现概率仅9%
根据统计数据,在全部437只基金中,有40只基金成功实现了过去10年年化收益率超过8%的目标,占比约为9%。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大成高鑫A,10年年化收益率达到了15.94%(2015年8月11日至2025年8月11日)。这证明在长期持有下,达到甚至显著超越8%收益的产品并非理论空谈。
表:10年年化收益率超过8%的权益类基金

(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8月11日)
当然,高收益的另一面是风险与分化。数据同时显示,有86只权益类基金的10年年化收益率为负值,占比约19.7%。表现最弱的招商沪深300地产A,10年年化收益率为-8.44%。
而大多数基金的长期年化收益集中在2%-6%的区间,其中收益落在3%区间的基金数量最多,达到60只。这反映出了基金投资的常态——多数产品提供温和增值,少数产品脱颖而出,同时也有部分产品未能抵御风险。
因此,阎教授提及的8%年化收益率并非“难以企及”。在任何一个较长的投资周期里,总有一些产品能够经历波动,最终抵达这一目标。
实现长期8%的年化收益率,真正的挑战不在于这个目标本身是不是可行,而是在于两点:其一,需要足够敏锐的眼光,同时还需要一些运气,在数千只产品中识别并长期持有那些表现优异的基金;其二,面对无法避免的市场起伏与大幅回撤时,能否保持定力,避免在低谷时恐慌离场,从而错失长期复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