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粤港澳三地的体育场馆相继点亮灯光,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的脚步愈发临近。在竞技赛场之外,一张以保险为核心纽带的安全保障网,正悄然在体育领域铺开。
回溯体育保险的发展历程,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四类定制化保险,到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险企推出的火炬传递、马匹、电竞等特色险种,不难发现,体育保险已实现从“单一事后补偿”到“全流程风险管理”的加速转型。
那么,本届十五运在保险保障方面有哪些创新亮点?在政策东风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保险机构又将如何冲刺体育运动“新赛道”?
大型赛事成体育保险“试金石”
对保险机构而言,大型体育赛事是“机遇与挑战的双重考场”。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朱俊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机遇层面来看,十五运涉及的火炬传递、马术、电竞等多元场景,为保险产品创新提供了丰富空间,可成为特色险种的开发方向。与此同时,参与这类顶级赛事,能帮助保险机构积累风险数据,优化精算模型,进而提升其在体育保险领域的专业话语权,为后续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然而,机遇背后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且更考验保险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首先是“运动伤害、设施损坏、网络安全事件”等风险事件,要求保险机构具备更精准的风险评估能力。再者是“跨区域协同”的复杂性,粤港澳三地同时举办赛事,需要多地监管合规、理赔协调及服务流程统一。最后是产品创新需平衡“全面性”与“可操作性”,如网络安全保险需覆盖赛事数据泄露风险,但如何界定责任范围、快速定损等问题,仍是行业尚未完全突破的瓶颈。
这些挑战的背后,本质上是我国体育保险行业“发展初期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当市场需求从“基础保障”转向“精细化服务”,保险机构的风控能力、数据积累与服务体系仍需在实践中持续完善。
从“全流程风控”到“跨生态协同”
面对大型赛事带来的创新机遇与复杂挑战,记者观察到,保险机构正通过定制化保障方案、创新服务模式及跨界协同布局,积极提升服务能力。其中,某财险公司编制《十五运会组委会保险保障工作方案》,针对十五运的赛事特性与风险需求,构建了全方位的保险保障体系,涵盖团体意外险、公众责任险、组织者责任保险、财产一切险,多维度筑牢赛事安全防线。
此外,为提升全程保障能力,践行“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模式,该公司组建赛会风控工作组,通过组织开展广东全省场馆风险减量服务专项行动,为场馆提供风险减量服务,就火灾隐患、消防设施、应急疏散、防护设施等全面排查。在理赔服务环节,为确保赛会期间各类保险理赔工作高效、规范、有序推进,该公司专门成立赛事专属理赔工作小组,并组织开展赛事保险理赔专项培训,以确保赛会期间各类保险理赔工作高效、规范、有序进行。
除直接参与赛事保障外,更多保险机构开始在体育产业生态中探索“跨界协同”模式,通过整合金融资源,为体育产业提供全链条支持。
记者注意到,有保险集团虽未直接参与十五运赛事保险,但其布局已渗透至产业链上下游:旗下银行板块针对体育服务业相关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信贷支持,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同时,还与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广东赛区执行委员会和全国第十二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广东赛区执行委员会分别达成代发业务合作意向,为赛事委员会工作人员办理代发劳务报酬业务。此外,该保险集团旗下投资公司还出资20亿元支持体育场馆建设。这种“保险+银行+投资”的模式,打破了传统保险单一保障的局限,将服务从“赛事保障”拓展至“场馆建设-赛事运营-人员服务”的全链条,既为大型体育赛事的“可持续运营”提供了多元化金融支撑,也为保险机构深度参与体育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政策推动体育产业拉动消费需求
体育保险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随着“体育强国” “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体育梦”已融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为助力体育产业“向新提质”,202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体育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多维度为体育产业注入动能:明确加大对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的金融供给,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为体育领域经营主体融资提供增信支持;同时鼓励设立体育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
紧随政策落地,2025年4月11日,国家体育总局在其官网发布通知,确定在30个城市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工作,试点周期为2025-2027年。有关专家指出,《意见》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为行业发展注入多元动能。
从市场端来看,体育消费的崛起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消费正从边缘走向主流,上海体育大学发布的《2024年体育消费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3%,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
2025年8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强国建设成就进一步印证了产业潜力:近五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速超10%,“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模式广泛推广,“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新潮流,“苏超”“村超”等地方赛事火爆出圈;户外运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消费动能,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冰雪运动激发冰雪经济活力,形成“四季有特色、全年不间断”的发展格局,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与地方经济转型的“新亮点”。
体育保险如何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尽管政策东风劲吹,市场规模可期,但我国体育保险行业当前仍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 “风险数据储备不足” “公众认知度偏低”等发展困境。如何将十五运等大型赛事的经验转化为行业升级动能,是行业助力“体育强国”建设需要关注并推进的重要课题。
对此,朱俊生教授提出,产品创新需走“场景化、差异化”路线。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推进:一是在产品设计上,告别“一张保单保所有”的粗放式思维,针对不同场景精细化开发产品。如,针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开发包含“意外医疗+教练责任”的组合产品;针对马拉松赛事,推出“按次投保、即时生效”的短期意外险;针对高风险户外运动,可探索“救援服务+医疗垫付”的增值保障。
二是数据驱动风控,通过赛事、俱乐部、场馆、智能穿戴设备收集风险数据,建立风险模型,提升精算和定价能力。
三是公众教育与推广,加强保险知识普及,借助媒体宣传、线上运动社区、赛事合作等,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
四是政策与合作支持,与体育主管部门、体育机构及科技公司合作,形成跨界生态,提高产品落地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公众教育与体育保险“生态嵌入”需形成协同推进的合力。不少消费者对体育保险的认知仍停留在“意外险”层面,甚至存在“运动不会出事”的侥幸心理。要改变这一现状,仅靠宣传远远不够,需将保险“嵌入”运动场景。如在运动APP中内置保险投保入口、在体育培训报名环节关联保障方案推荐等,让消费者在日常运动场景中自然接触、感知并接受体育保险。
在朱俊生教授看来,未来体育保险还可探索五大潜力领域:体育科技研发保险,保障创新设备研发、试验及运营风险;体育IP版权保险,保护赛事、运动员及俱乐部的知识产权,降低侵权损失风险;运动员职业生涯保障,涵盖运动伤害、退役保障、医疗与职业转型支持;场馆与设施保险,覆盖高价值体育设施损失和公共责任风险;综合体育生态保险,通过产品组合和风控体系,提供赛事、俱乐部、粉丝经济、培训机构等全链条保障方案。
无论是大型体育赛事,还是日常全民健身活动,体育事业的发展都需要多方面机制协同支持。而体育保险作为其中的重要力量之一,未来发展空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