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应用,开始在真正的主战场发力。8月19日,记者从上海市经信委获悉,《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正式公布。
《方案》提出,实施“模塑申城·AI+制造”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赋能新型工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三年目标明确
根据《方案》,上海计划用三年时间,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服务商,加快形成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生态。
“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意味着在未来三年内将有大量制造业企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流程、管理模式等进行全面升级。”一家科技公司智慧工业行业解决方案总监杨建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通过智能化应用,企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设备的自动化运行和精准控制,减少人为因素对生产的影响”。
杨建刚分析称,示范应用场景的推广可以让更多企业了解到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生产环节的应用效果,激发企业的智能化改造热情。而“AI+制造”示范工厂作为集成了多种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的现代化工厂,具有智能体高密度分布、多场景集成等特点。
相关行业人士表示,政策提出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有助于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包括从规划、设计到实施、维护的全过程。而专业服务商在特定领域具有深入的技术积累和服务能力,如人工智能算法开发、工业机器人维护等。通过发展这两类服务商,上海将加快形成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生态,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多领域布局
《方案》聚焦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船舶海工、航空航天、先进材料、钢铁、时尚消费品、医药制造等行业,推动企业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需求,上海将制定差异化的“AI+”实施路径,“一业一策”分类推进。
对于传统制造业,如钢铁、船舶等行业,重点推动生产流程智能化改造。例如,推动钢铁、船舶等行业打造人机协同智能制造作业单元,实现复杂工序无人化。通过引入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这些行业可以减少人工操作,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对于新兴制造业,如电子信息、汽车等行业,重点布局智能终端等原生赛道。鼓励企业开发面向特定场景的专用小模型,构建多层次工业模型体系,提升大模型和小模型的协同效率,加快在工业场景中落地应用。例如,汽车企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自动驾驶模型,提升汽车的智能化水平。
在打造“AI+”智能产品方面,《方案》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消费终端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开发端侧模型,开展云端模型端侧部署,提升终端的模型应用能力,推动终端智能化操作创新。
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未来的消费终端产品,如手机、电脑等将具备更强大的智能功能,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方案》提出,推动AI计算机、AI眼镜和AI手机等新型智能消费终端迭代升级。通过不断引入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功能,这些新型智能消费终端将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使用体验。此外,加快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发展。
业界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将有利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合作创新,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加快机器人应用
机器人应用是此次《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上海将支持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等重点行业面向重复性强、危险性高、对健康存在危害的工作场景部署应用工业机器人。例如,在汽车制造的焊接、喷涂等环节,工业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进行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性。
推动智能机器人在装配、焊接、喷涂、物料搬运等环节开展规模化应用。通过大规模应用智能机器人,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此外,制定工业场景人形机器人安全性可靠性检验检测方法,推动产品“持证上岗”。这将确保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安全可靠,为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在“AI+制造”领域动作不断。去年7月,上海印发《上海市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12月,上海又出台《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进“人工智能+制造”等数个重点垂直领域的应用。今年7月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当日,上海发布《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支持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对标杆示范场景建设项目给予最高20%、最高1000万元的支持。
《方案》的公布,是上海在“AI+制造”领域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明确三年目标、多领域布局,上海将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在语料、模型、平台、场景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助力“上海制造”迈向更高水平的“上海智造”。
7月30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指出,必须把握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战略机遇,以AI驱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助力“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跃升。要推动创新赋能,把握轻量化技术新趋势,着力开发面向垂类领域的工业级智能体,实现“小切口”精准赋能。要分类施策,制定差异化“AI+”实施路径,“一业一策”分类推进,传统制造业要推动生产流程智能化改造,新兴制造业重点布局智能终端等原生赛道。
根据上海市经信委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2700亿元,增速超过30%。其中,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6.1%、11.9%,82个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上海算力总规模超过7万P,全市累计建设8.43万个5G室外基站、44.26万个5G室内小站。同时,上海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升级为国家级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