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至20日,2025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举办。本届论坛以“赋能实体经济助力强国建设——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机遇”为主题,由郑州商品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共同主办。除主论坛外,还设置了四个分论坛,分别为对外开放论坛、产业企业风险管理论坛、农产品(油脂油料)论坛和工业品(聚酯)论坛。
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司副司长王颖在会上致辞表示,为助力实体经济稳健运行、更好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期货市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市场发展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是期货市场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方面,品种工具体系日益丰富。截至目前,我国已上市商品期货和期权品种131个,可服务和辐射的国民经济领域更加广阔。另一方面,产业客户参与度持续提升。2024年全市场产业客户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12.2%,参与套期保值的上市公司数量连续11年保持增长。
二是期货价格影响力持续提升。套期保值、期现套利、含权贸易等多种形式被广泛采用,期货价格深度嵌入现货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同时,期货市场对外开放路径不断丰富,豆油、橡胶等品种期货结算价授权业务接续“走出去”,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期货和期权品种数量扩容至91个。
三是期货市场日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方面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商储无忧”助力保障粮食安全,“保险+期货”助力农户稳收增收,创新探索了多种“保险+期货”与其他业态协同融合的助农新模式。另一方面深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上市的商品期货和期权中有84个工业品,占比64%,在当前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的市场环境下,为制造业相关市场主体稳定经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提供坚实保障。
“期货市场需要更加凝心聚力,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宗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推进强国建设中展现更大担当,做出更大贡献。”王颖表示,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做好五大方面重点工作。
具体来看,一是持续丰富产品供给。推动液化天然气等重要能源品种上市,进一步完善商品指数体系,不断扩大期货及衍生工具覆盖面。二是坚定推进期货市场高水平开放。稳步增加特定品种及合格境外投资者可参与交易的境内期货期权品种范围,增强境外客户参与我国期货市场的便利度。三是不断深化市场服务。引导龙头企业更好直接利用期货市场稳定生产经营,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产业服务商开展风险管理,持续改善企业开展套期保值的制度环境。四是提升行业机构专业能力。紧贴实体企业风险管理实际,加大业务和产品创新力度,打造更加多元适配的风险管理工具体系,面向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产业企业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五是强化研究驱动发展。以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成立为契机,充分汇聚各方研究合力,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研究能力,面向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需要,以及期货市场创新发展的前沿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为推动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研究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