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由郑州商品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主办,期货日报承办的2025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在郑州召开。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司副司长王颖出席会议并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国际经贸秩序深刻调整,不确定性成为全球经济关键词。历史证明,作为专业的市场化风险管理平台,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越多,期货市场独特作用愈发凸显。
今年以来,关税政策成为影响全球经贸秩序的关键因素,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为助力实体经济稳健运行、更好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期货市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市场发展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是期货市场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方面,品种工具体系日益丰富。去年年底以来,国内期货市场新上市多晶硅、铸造铝合金、纯苯、丙烯等重要品种。截至目前,已上市商品期货和期权品种131个,可服务和辐射的国民经济领域更加广阔。另一方面,产业客户参与度持续提升。2024年全市场产业客户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12.2%,48个主要品种产业客户持仓量折合现货市场规模超2亿吨;参与套期保值的上市公司数量连续11年保持增长。
二是期货价格影响力持续提升。国内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套期保值、期现套利、含权贸易等多种形式被广泛采用,期货价格深度嵌入现货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同时,一些品种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定价参考。期货市场对外开放路径不断丰富,豆油、橡胶等品种期货结算价授权业务接续“走出去”,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期货期权品种数量扩容至91个。
三是期货市场日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方面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商储无忧”助力保障粮食安全,“保险+期货”助力农户稳收增收,创新探索了多种“保险+期货”与其他业态协同融合的助农新模式。另一方面深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上市的商品期货和期权中有84个工业品,占比64%,在当前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的市场环境下,为制造业相关市场主体稳定经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提供坚实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王颖认为,期货市场需要更加凝心聚力,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宗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推进强国建设中展现更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做好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持续丰富产品供给。推动液化天然气等重要能源品种上市,进一步完善商品指数体系,不断扩大期货及衍生工具覆盖面,更好满足市场风险管理需求。
二是坚定推进期货市场高水平开放。加快落实2025年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一揽子重点举措,稳步增加特定品种以及合格境外投资者可参与交易的境内期货期权品种范围,着力增强境外客户参与我国期货市场的便利度。
三是不断深化市场服务。持续完善产业服务模式,引导龙头企业更好直接利用期货市场稳定生产经营,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产业服务商开展风险管理,持续改善企业开展套期保值的制度环境。
四是提升行业机构专业能力。结合当前外部环境特点,针对实体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切实困难,加大业务和产品创新力度,打造更加多元适配的风险管理工具体系,面向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产业企业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
五是强化研究驱动发展。以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成立为契机,充分汇聚各方研究合力,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研究能力,面向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需要,以及期货市场创新发展的前沿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为推动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研究驱动力。
王颖表示,本次论坛以“赋能实体经济助力强国建设”为主题,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及当前期货市场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高度契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