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进程的持续深化,期货行业作为连接实体与金融的关键纽带,其国际化步伐正不断加快。在8月19日下午举行的对外开放论坛上,业内多位资深人士围绕“期货行业对外开放的路径与展望”主题,深入探讨国际业务实践、区域优势、出海机遇和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行业高水平开放绘制清晰蓝图。
当前,期货行业正迎来国际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当下,期货公司出海战略已然成为拓展业务边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合作共赢是主旋律,差异化是期货经营机构竞争的关键。”中粮期货副总经理杨英辉表示,期货公司必须找到自己的特色,中粮期货基于套期保值业务的优势,将服务实体作为“突破口”,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将套期保值经验分享给全球市场中的中资企业。
东证期货总经理唐雷表示,金融科技是东证期货的重要标签,其通过技术的不断迭代形成差异化的服务。在国际化发展方面,东证期货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快海外布局,立足新加坡子公司,继续设立英国子公司,加大海外业务的开拓。二是紧跟监管节奏,第一时间把新的对外开放品种纳入营销清单,重点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外资企业,做好投教与落地服务。三是持续升级境内境外一体化服务,把期货、现货、场内、场外、在岸、离岸六大场景打包成一站式方案,为境外客户量身定制跨境风险管理服务。
外资背景的期货公司自身具有国际资源、合规管理、风控体系等天然的优势,在参与中国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过程中也在积极地探索适合自己的业务模式和发展路径。
“在建立瑞银期货之初,我们就已经把差异化发展路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方针。”瑞银期货总经理李冬宇表示,在落实这一战略过程中公司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公司背靠强大的国际平台,如何深度挖掘全球客户网络;二是搭建既符合国内市场监管要求,又能够借鉴国际最佳实践的平台。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瑞银期货将自身团队深度融入集团全球衍生品专业团队,借助集团长期参与全球资本市场发展和改革的丰富经验识别潜在客户,用客户习惯的语言和业务结构,将中国期货市场高效、全面、精准地介绍给境外交易者。同时,公司持续把握中国金融双向开放的机遇,推动更多海外投资者了解中国市场变化,并更大程度地参与中国市场。
摩根大通期货深度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随着中国逐步放开特定品种和合格境外投资者交易,公司业务重点已转向“引进来”。摩根大通期货总经理潘凤在论坛上表示,期待更多的国际化产品可以推荐给国际投资者。
“服务实体经济是期货市场的核心价值,而高水平对外开放正是释放这一价值的关键。” 磐石金融首席执行官石成虎认为,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的商品期货市场对全球的产业客户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引进来”是很好的机会,也很容易见效。
辉立Nova总裁张赐政对中国期货市场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希望继续在中外市场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帮助更多国际客户真正参与、理解并扎根中国期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