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3%;2020年以来,临港新片区实到外资复合年均增速约为9.8%,2025年1月至7月,实到外资10.1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3%;2024年,临港新片区实现保税维修进出口值300亿元,同比增长180%,临港新片区总部类企业已从2020年的14家增至2024年的89家……
揭牌六年来,临港新片区不断拓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承载空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其中,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成为企业高质量出海的坚实后盾。以该平台为依托,临港新片区的总部经济力量展现出持续的发展潜力。
日前,作为平台运营方的上海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仓龙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对如何发挥平台作用,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临港方案”进行了解读。
记者:依托“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如何打造出海服务新模式?
孙仓龙:为解决中资企业“走出去”发展共性难题,临港新片区管委会2024年6月设立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平台实体中心位于滴水湖金融湾,面积超2000平方米,为全国首个专门服务“走出去”的公共服务办事大厅,设置跨境金融、涉外保险、法律、财税、境外投资备案等十个咨询窗口。
近一年来,平台不断和地方商务厅、贸促会,国际经济贸易促进中心等签约,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国内10多个省、几十个地级市。同时,我们还在全球热门投资目的地设立了逾40个联络站,形成扎根临港、辐射全国、联通全球的服务网络。
作为临港新片区的出海人才培养基地,平台联合高校、专业智库及专业机构,组建专家库和培训讲师团队。针对不同国别、不同产业及不同人群,定制企业跨国经营相关课程,提供专业服务手册和服务培训,将标准化、专业化服务推广至每个站点,打造临港出海人才培养基地,为中资企业及服务机构提供智力支持。
截至目前,平台已集聚专业服务机构500余家,累计服务出海企业千余家;开展“走出去”全年常态化活动、“从临港出海”系列活动、全国分站宣介及培训活动近60余场。
同时,平台还同步构建了公众号、小程序、官方网站等组成的线上服务矩阵,提供备案咨询、国别风险、数据跨境正面清单查询等实用工具;并链接至跨境通、法务通、金服通、航运通等细分领域功能型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全场景集成服务效能。
其中,跨境通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平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数据显示,平台运行两年多来,服务超300家跨境贸易龙头企业和28家金融机构(其中24家银行和4家保险机构),完成超15000笔离岸贸易真实性验核业务,总收付汇额逾4300亿元人民币,离岸贸易占比70%。我们通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离岸贸易真实性验核,并积极与金融机构协同联动,构建了全账户服务体系。
发展至今,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的服务基座已经夯实,发展蓝图已经拉开,开花结果指日可待。这个“果”就是让企业了解临港,扎根临港,投资临港,将新片区打造成为企业的第二总部集聚区,打造国内企业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重要枢纽节点。
记者:在目前国内外环境下,临港对于企业有什么样的吸引力?
孙仓龙:我一直给我的同事们讲,邀请企业、机构到临港落户前,首先要“灵魂拷问”自我,请他来这里干什么?一定要帮他们找到落户的理由。
不管是承担出海任务的第二总部,还是供应链管理总部、全球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我们都要给企业一个清晰的逻辑,说到底就是地方、企业和我们如何实现多赢,共同为区域经济发展赋能。
对地方政府而言,可借助平台服务资源助推经济发展;对企业而言,临港的制度优势能转化为实际效益——这正是我们提供差异化、专业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价值所在,也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事业。
具体来看,临港的资源禀赋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区位优势,临港是国家高水平开放的桥头堡,经济发展试验田;第二是成本优势,运营成本具有区域竞争力;第三是资本优势,依托上海这一全国金融中心,临港新片区在跨境、离岸领域独具特色。这就是临港对于企业的独特吸引力,有助于解决企业发展的核心痛点,助力企业做大做强。而“走出去”平台的作用,正是将临港的资源禀赋转化为触手可及、实实在在的优质服务,让全国企业共享开放红利,提升国际竞争力。
下半年,平台会继续推进在全国的布局,将临港新片区的开放型制度优势、系统化专业服务带到全国各地,与各地商务厅、贸促会、国际经济贸易促进中心携手合作,共同赋能全国分站,打造企业全球化“护航舰队”,助力更多企业扬帆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