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意见》,其中提出“强化高频交易全过程监管”。今年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下称《管理规定》),自今年10月9日起施行。为落实《管理规定》各项监管要求,8月8日,上期所(包括子公司上期能源)、郑商所、大商所、中金所、广期所等5家期货交易所分别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办法,新规将自2025年10月9日起实施。同日,这5家期交所还发布通知,明确程序化交易相关事项。
在业内人士看来,《管理规定》及上述期货交易所新规的出台,构建起了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的立体化监管体系。随着监管效能进一步提升,有助于提升期货市场交易的稳定性、公平性,优化市场参与者结构,为市场稳健运行夯实了制度基础。
中粮期货副总经理陈劲松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管理规定》在过渡期安排、监管手段细化等方面进行了重要升级。
“从亮点来看,《管理规定》提出,规定施行前已从事程序化交易相关活动的,应当自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报告义务的合规整改(如报告管理、信息核查等)。此举打消了市场对程序化交易‘一刀切’的顾虑,并为技术系统改造留出了缓冲期。此外,《管理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从事程序化交易的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要设立负责合规和风险管理的责任人员,对程序化交易的合法合规性、风险管理有效性进行监督和检查。该条款将重塑程序化交易机构的内部治理架构,其本质是将监管压力从外部惩戒转向机构内生控制,推动程序化交易步入‘精耕细作’时代。”陈劲松说。
在陈劲松看来,《管理规定》明确了定义、准入控制、行为监测、违规惩戒等具体规定,释放出“严控风险、保障公平、引导创新”的强监管信号。随后,期货交易所出台相关业务细则,与《管理规定》紧密配合。这些举措标志着“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迈向法治化新阶段”,市场相关主体将从“速度竞赛”转向“价值创造”。
上海澎博财经资讯有限公司总经理卢乐希告诉记者,《管理规定》施行后,将对期货市场运行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管理规定》明确了程序化交易的全过程监管,要求交易者事前报告、事后核查,并保存资料20年,这一举措将有效减少潜在的市场操纵等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使市场运行更加稳定有序。
受访人士纷纷表示,未来,程序化交易机构需重新审视自身的策略与风控体系,以适应新规要求;量化机构要承担更高的合规成本与技术升级压力;期货公司则需加强管理,在完善自身合规审查机制的同时,提升技术支持能力,适应新的监管要求和市场环境。
《管理规定》落地后,高频交易将被重点规范。陈劲松告诉记者,未来,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将迎来差异化监管。其中,程序化交易将实行“先报告、后交易”,而高频交易者需额外报告策略类型、最高报撤单频率、风控措施等核心参数。同时,在日常交易中,交易所对程序化交易进行实时监控,也将重点聚焦报撤单频率高、报撤单成交比高等异常行为。
谈及对量化机构的影响,卢乐希认为,根据《管理规定》要求,量化机构需事前向交易所报告详细信息,其合规成本将显著上升。此外,新规要求技术系统具备相应功能并通过测试,量化机构的技术系统升级压力也将加大,行业整体门槛将进一步提高。
“从长期来看,《管理规定》对高频交易监管实现了可量化、可监控、可管理,能有效解决‘拼速度’‘主机托管资源’等短期行为,有利于各类交易主体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华西期货总经理魏哲平说。
对于期货公司,《管理规定》强化了其主体责任,实现了对程序化交易的全过程管理。魏哲平告诉记者,《管理规定》明确了期货公司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建立内部制度、与客户签订委托协议、对客户信息进行核查并督促整改、定期向交易所报告等。这些规定既从入口对程序化交易进行了规范,也为期货公司提供了清晰的管理依据。
卢乐希表示,未来,期货公司将面临承担更多合规风控责任、加强技术系统升级和优化客户结构与业务转型等挑战。
陈劲松表示,从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管理规定》通过对程序化交易进行系统性规范,产业客户未来的套保环境有望更加稳定公平。一方面,程序化交易可从单纯的交易执行演进为风险管理工具,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动态调整优化套保策略,通过期现匹配杜绝头寸暴露;另一方面,有助于期货市场更好赋能企业的战略管理,让产业客户能更从容地应对市场变化,实现稳健经营。
“未来,《管理规定》施行后,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将在‘合规为基础、服务实体为核心’的监管框架指引下,进一步促进期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更好发挥期货市场的功能作用,为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提供更可靠的风险管理工具。”陈劲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