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托业协会慈善信托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建投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望秋
一、引言:慈善信托的时代使命
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背景下,金融工具的社会价值创造功能日益凸显。慈善信托凭借其法律保障、财产独立性和运营灵活性,成为连接金融资本与社会公益的重要桥梁。据《2024年度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累计备案数量2244单,累计备案规模85.07亿元,其中应急救灾类占比不足1%,存在显著结构性缺口。而中建投信托早在2022年设立的“善泉5号(应急救灾类)慈善信托”,通过全国首创“公证处监察人”机制与精准的应急救灾定位,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白,更是为行业提供了创新样本,而本文将深度剖析此案例的制度创新,社会效能以及行业启示。
二、案例核心创新:制度设计的突破性
1. 全国首单公证处监察人机制
破解公信力痛点:杭州互联网公证处的介入开创行业先河。公证机构相较于传统慈善信托监察人更加具有法定证明力与社会公信力,公证机构作为监察人可对资金使用、捐赠流程实施监督(如富阳水灾50万元捐赠需经其现场公证),大幅提升了慈善事业的公开度和透明度。
法律赋能的深层价值:据《信托法》第六十四条,监察人制度是慈善信托的法定要求。公证处的专业法律监督能力,不仅有效规避资金挪用风险,也为高净值客户参与慈善事业建立了信任基础。

2. “信托公司+慈善组织”双轮驱动模式
分工协同优势:信托公司专注于资产配置和账户管理,输出金融机构的全流程管理能力。同时慈善总会负责需求端管理,充分发挥项目筛选与执行经验,依托地方民政网络实现快速需求反馈。在2022年极端天气频发期间,“慈善+信托”的模式还有效实现了资金快速募集(首期规模超650万元)与精准投放。
慈善造血功能:信托公司通过投资管理使资金保值增值(如配置低风险固收产品),突破传统捐赠“一次性消耗”局限,保障可持续性。同时通过帮助企业客户实现ESG目标的能力,有效吸引长期资金的入场。
三、应急救灾类慈善信托的范式价值和社会效能
1.填补市场空白:作为浙江省首单应急救灾专项慈善信托,“善泉5号”直击传统救灾两大痛点:
1).解决响应滞后:传统救灾依赖政府调度,而该信托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如2023年富阳强降雨后3日内完成50万元拨款),保证了时效性。
2).实现资源合理支配:相较于传统救灾,慈善信托定向用于“防灾减灾研究+紧急救助”,其中20%资金投入灾害预警技术研发,形成长效防控能力。
2.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精准滴灌弱势群体:富阳水灾捐赠中,资金明确用于“困难群众慰问+生产设施重建”,避免“撒胡椒面”式援助;
撬动社会资本:善泉5号的成功后,中建投信托共有3单应急类慈善信托(防汛抗灾、上善若水慈善信托),有效带动了区域内慈善基金池扩容,打开企业回报社会新通道。
四、行业启示:慈善信托的进阶方向
1. 机制创新的可复制性路径
监察人多元化:公证处模式可扩展至会计师事务所、高校智库等专业机构,在公证处的模式基础上,可以引入“三方制衡”的机制,比如扩展至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合规审查),社区代表(收益方反馈)等等。
应急标准化流程:建立“灾情评估-委托人决策-监察人审核-快速拨付”的SOP体系,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2.生态圈层扩容策略

五、结语:从工具创新到文明构建
杭州互联网公证处徐小蔚主任指出:“透明度和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专业机构以市场化的手段去解决社会问题,慈善信托方能成为可持续的公共产品,成为共同富裕时代的“活水之源”。
中建投信托的实践揭示了唯有通过机制创新打破信任壁垒,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效率,通过生态共建扩大影响,慈善信托才能真正成为“向善金融”的脊梁,让每一份财富的增长都转化成社会进步的动能。
特别感谢冯馨逸数据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