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伟泽实习生顾欣宇香港报道
2025年6月,套牌“迪拜黄金和商品交易所”的鑫慷嘉平台,以USDT和日息2%为诱饵,制造了一场波及200万人的180亿稳定币骗局。实控人黄鑫卷款后叫嚣“拿走不属于你们智商的财富”,并利用混币技术将巨额资产转移境外,规避监管追踪,给受害者和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这起案件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稳定币发展热潮背后普通投资者面临的挑战。当稳定币以其"与法币挂钩、价值稳定"的特性吸引着越来越多普通人关注时,其背后的潜在风险却往往被忽视。对于大多数缺乏专业金融知识的个体投资者而言,稳定币究竟意味着什么?区块链技术在为金融创新带来机遇的同时,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这些问题,关乎每一个可能接触到稳定币的普通人的切身利益。
7月23日,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指出,较严谨的监管要求难免会限制稳定币业务在短期内大幅扩张的可能性。但毕竟受监管的稳定币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先严,走稳,然后按照实践经验再适度放松,较诸起步过松然后收拾乱象,更有利于市场和发行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金管局也会确保各种监管要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发行机构创造能够站稳成长的空间。
8月14日,金管局及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公众应保持谨慎,深入分析相关资讯,避免只基于市场炒作或价格势头作出非理性投资决策。公众应谨记在波动环境中作出深思熟虑及有根据的决定,这对于降低风险至为重要。
金杜律所合伙人兼香港大学法学院讲师费思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币本质上是一种支付工具,而不是提供收益的投资产品。对于有跨境支付或“链上”数字资产交易需求的用户,适度使用稳定币是一种选择。
费思表示,对于不了解相关潜在风险、技术或缺乏金融知识的用户,不建议盲目参与稳定币相关的活动。了解基本原理、用途和潜在风险点,有助于用户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这一支付工具,而不必因为市场热度而感到必须涉足。
重塑支付生态的价值与挑战
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执行会长李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币在金融机构间结算和 B端跨境贸易中的应用,本质是通过 “数字化价值载体 + 区块链可信网络”,重构传统金融的 “信息流 - 资金流 - 物流” 协同模式,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时,通过智能合约和链上透明性,降低欺诈、操作和结算风险,并支撑高效监管。
招商银行的有关研究报告显示,相较传统SWIFT系统需经多家中介清算,单笔手续费通常达5-20美元,结算周期1-5个工作日,稳定币依托区块链点对点机制可实现无中介即时结算。单笔交易费用可控制在几美分至数美元,且支持7*24小时全天候交易。
此外,MPC数字资产托管解决方案供应商CipherBC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oseph Cheung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币具有提升金融普惠性以及抗通胀的优势。
Joseph Cheung举例说,有的国家面临高通胀和银行账户覆盖率低的问题,许多居民甚至没有银行账户。在此背景下,稳定币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便捷接入美元等货币的渠道。
WINSS的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土耳其的高通胀率推动居民寻求资产保值方式。稳定币作为抗通胀工具受到关注,在近18个月内,52%的18至60岁人口投资加密货币,在这些投资者中,33%为稳定币。在2023年12月份,49%的通胀率使得持有9,325里拉因通胀实际价值缩水至6,258里拉,而持有500USDC则保持了500美元的价值,现可兑换为13,750里拉。
尽管稳定币在跨境汇款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也具备广泛的个人应用潜力,但Fireblocks亚太区负责人Amy Zhang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稳定币在零售端的点对点支付尚难普及,主要原因在于用户需经历一系列繁琐的前置协调与技术操作,才能进行一笔稳定币转账。
Amy Zhang解释说,首先,收付双方必须就稳定币的种类(如USDC或USDT)和所依赖的区块链网络(如Solana)达成一致。其次,需要精准无误地提供并核对冗长的钱包地址。更为关键的是,交易发起方必须确保其钱包内持有对应区块链的原生代币以作为“Gas费”来支付网络手续费。这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流程,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用户构成了极高的使用门槛。
构建稳定币安全防线
稳定币诈骗案件的频发也暴露了其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隐患。Amy Zhang强调,由于资产极为流动,难以及时报告资金的流向。高流动性的被骗资金可能已经深度流转到生态系统中,实际追回难度很大。相比之下,如果遇上银行电汇或信用卡诈骗,传统金融渠道通常有更完善的保险和消费者保护机制,维权空间更大。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明确指出,发生伪卡盗刷交易或者网络盗刷交易,信用卡持卡人基于信用卡合同法律关系请求发卡行返还扣划的透支款本息、违约金并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发卡行请求信用卡持卡人偿还透支款本息、违约金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针对这些问题,费思认为,香港特区政府8月1日出台的《稳定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要求香港稳定币发行人必须持牌经营,稳定币必须有高质量储备资产的1:1支持,还要定期披露信息。这些规定可以有效提高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诈骗空间。
条例显示,申请牌照的机构必须是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实体,拥有可识别的管理层和实体办公室。这意味着一旦发生问题,监管机构和执法部门可以明确找到责任主体,进行调查、问责乃至起诉,避免了骗方“跑路”后无从追查的困境。
此外,费思认为,用户身份验证和反洗钱机制有利于确保资金来源和去向的透明性。
条例显示,持牌机构需要遵守与传统金融机构同样严格的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要求。这包括让用户通过身份验证来确认用户的真实身份以及记录和监控交易。当执法部门需要追踪被骗资金时,持牌机构有义务提供涉案账户的实名信息和交易记录,为资金追溯提供了关键线索。
从储备透明到技术安全
泰达币(USDT)因为其储备资产的透明度问题一直备受质疑。纽约州总检察长办公室2019年的调查显示,USDT约有26%的资产并非足额美元抵押,而是“空气币”,这与其此前宣称的1:1美元储备承诺存在显著背离。
尽管支付型稳定币是以1:1法币储备为基础、具备即时赎回能力。但Joseph Cheung表示,稳定币仍然存在脱锚风险,即稳定币的市场交易价格持续并显著偏离其预设锚定价值。
他指出,稳定币的1:1赎回机制面临风险,尤其当其储备资产中包含商业票据等兑付风险较高的资产时,一旦遭遇流动性冲击,该机制将难以维持。
此外,Joseph Cheung指出,若市场信心不足引发大规模赎回,也可能导致稳定币出现脱锚风险。
例如,硅谷银行破产,成为美国十余年来最大的银行倒闭案。尽管多家加密机构声称无风险敞口,但稳定币USDC发行商Circle确认其有33亿美元现金储备滞留该行。此消息引发市场恐慌,导致USDC出现大规模挤兑和净赎回。其价格一度脱锚,最低跌至约0.88美元。
对此,李鸣建议,应强制发行方公开储备资产构成,并接受独立审计以提高透明度。同时,建立动态准备金制度,根据市场波动调整高流动性资产比例。此外,需定期开展挤兑压力测试,模拟极端市场下的兑付能力,确保金融稳定并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稳定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带来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变革,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除了金融风险之外,Joseph Cheung表示智能合约漏洞等技术问题也会在一定时期存在。
李鸣解释说,智能合约若存在代码缺陷,可能被黑客利用进行攻击,导致稳定币资产被盗或合约功能异常。例如重入攻击和溢出漏洞。重入攻击指利用合约缺陷重复调用函数窃取资金;溢出漏洞则因数据超出预设范围覆盖内存,可能导致程序崩溃或被攻击者利用来执行恶意代码。
例如,2023年,Vyper智能合约编译器0.2.15、0.2.16和0.3.0版本存在严重漏洞,导致多个DeFi项目(包括Curve Finance)的重入锁防御失效,超1亿美元加密资产面临风险。作为Vyper语言的应用方,CurveFinance旗下多个稳定币池遭遇攻击,造成约2500万美元的损失。
对此,李鸣建议,稳定币发行前应由专业第三方机构检查底层代码,重点排查重入攻击和溢出漏洞。其次是设立"漏洞响应基金",鼓励那些专门发现安全问题的技术专家(俗称"白帽黑客")主动上报漏洞,以便及时修复。
而从个人资产的长期规划角度,Amy Zhang表示,资产继承规划是一个常被忽视但十分重要的问题。
她解释说,持有人通常掌握钱包密码及助记词,能够自主管理和访问相关资产。然而,一旦发生意外,继承人或受益人如何合法且顺利地获取这些加密资产,成为亟需关注的问题。
严监管与促创新
稳定币在推动金融发展方面具重要作用。李鸣表示,稳定币有利于促进香港与国际市场的数字支付互通,增强离岸人民币地位,形成在岸-离岸支付闭环,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影响力。
李鸣解释说,在支付互通层面,依托合规的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搭建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低成本结算通道,结合智能合约实现实时清算,降低传统换汇的时间与费用成本,同时通过与内地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的衔接,有利于形成 “在岸 - 离岸” 数字支付闭环。
毋庸置疑,这一愿景离不开完善的监管框架作为基础保障。Joseph Cheung表示,尽管新加坡已于2023年推出监管指引,且美国也通过相关法案进行探索,但前者非正式法律,后者则因监管体系碎片化导致落地滞后。相较之下,香港的《稳定币条例》,使其成为全球首个以“独立立法+发牌制度”模式对稳定币进行专门管理的司法辖区,此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香港《稳定币条例》规定,稳定币发行人最低注册资本2500万港元,储备资产需100%覆盖流通量。Joseph Cheung认为,香港《稳定币条例》中有关储备资产的要求有效规避了类似泰达币因过度持有商业票据而引发的风险,从制度层面提升稳定币的安全性。
此外,条例规定合规赎回申请必须在接收后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处理,T+1的时限标准相较于市场上众多现存稳定币产品更为严苛。以泰达币为例,其在服务条款中保留了推迟或拒绝赎回操作的自主权,而香港监管框架则将及时赎回从发行方的自由裁量权转化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责任。
Joseph Cheung指出,香港《稳定币条例》中设立的赎回机制充分体现了监管当局对流动性管理的高度重视,这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安排使得香港成为亚洲地区最具制度化水平的稳定币市场。
然而,在肯定制度化建设成果的同时,Joseph Cheung亦表示,香港《稳定币条例》的监管合规要求是“重装上阵”的,如何在严格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实现平衡,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