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浦发银行联合主办,浦银理财、浦银安盛基金协办的“2025资产管理年会” 在上海隆重举行。
浦银安盛基金总经理助理、首席权益投资官蒋佳良出席“被动投资大发展下的资管新趋势”圆桌论坛,围绕被动指数投资实践、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路径、权益投资破局等议题展开分享。
“被动主动化”与“主动被动化”趋势
在被动指数投资领域,浦银安盛基金全力推进“指数家”战略,将指数投资划分为 ETF 与量化两大板块,未来将重点发力量化方向。蒋佳良指出,量化领域正浮现两大值得关注的新趋势:一个是 “被动主动化”,另一个为 “主动被动化”。
他表示,“被动主动化”主要针对指数增强与量化投资领域。随着被动投资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投资者对该领域的接受度持续提升,若能做好指数增强,有望进一步获得投资者认可。
具体到“主动被动化”,蒋佳良以今年的机器人产业投资为例进行阐释:机器人作为新兴初创产业,现阶段难以预判哪些企业能走到最后,且市场缺乏能有效表征该产业趋势的指数。对此,浦银安盛基金一方面主动筛选一批优质公司,另一方面利用被动投资手段进行一揽子投资,这种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即为“主动被动化” 方法。
他强调,“主动被动化”模式尤其适用于新兴产业或跨行业赛道的产业趋势投资,也是浦银安盛基金未来希望重点探索的方向。当前ETF领域竞争激烈,指数相对同质化,他认为,无论是“主动被动化”还是“被动主动化”,浦银安盛基金都可以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高质量发展实践:以基准为锚构建中长期考核体系
对于监管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方案,蒋佳良表示高度认同,认为这是需要长期坚持且正确的方向。他介绍,在此方案推进前,针对过去几年权益市场中投资者不赚钱、体验差的痛点,浦银安盛基金已在内部做出多项调整。
一是明确产品基准并进行超额收益考核。浦银安盛基金对所有产品线进行全面梳理,首要任务是确定每只产品的基准,要求基金经理在构建组合时必须参考该基准,且公司重点考核组合相对基准的超额收益。
二是从中长期维度观测基金经理行为。基金经理坚持基准可能导致业绩阶段性波动,涉及到短、中、长的问题。曾经产品业绩不佳、排名不好可能会使基金经理面临调整,现在公司更关注基金经理的投资动作是否变形、投资策略与组合方法论是否坚持产品风格以及是否契合当下基准。若基金经理符合上述要求,即便业绩短期不佳,公司也将给予高度包容,更注重从中长期维度评估其行为。
他进一步指出,如果监管制订了新的规则,考核机制将会发生变化,基金经理的行为必然会因此进行调整,投资理念、收益管理模式与此相对应地发生一些变化,此时公司也会引入量化归因工具(如巴维尔主流归因工具)对组合进行分析。
“我们IT部门联合权益及固收部门自主开发了嵌入内部 OA 系统的权益工作台,使基金经理在任意时点均可掌握组合状况、规模变化、交易情况及优劣分析,既满足客户需求,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他举例道。
权益投资破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多元配置打开新空间
从权益投资角度出发,蒋佳良指出,过去三年权益市场表现不佳,客户体验度较差。客户的核心诉求是持续稳定赚钱、提升投资体验感与获得感,这与监管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初衷高度一致。为此,公募基金行业需在以下两方面寻求突破。
首先是产品端,他认为,传统销售模式以产品为中心,但市场反响不佳,核心原因在于未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未来的关键是深挖客户真实需求,依据其收益目标与风险偏好设定基准、设计产品,再匹配合适的投资经理,打破明星基金经理发行产品包打天下的传统模式,以不同的产品组建不同的方法论。
再者是投资端,蒋佳良坦言,过去三年多数主动基金经理未能跑赢指数,被动投资因此快速发展,核心原因在于多数基金经理出身研究员,虽深耕行业与公司研究,但对组合方法论的研究深度不足。而监管要求强化基准意识,恰好为组合构建提供了明确锚点,有助于基金经理提升投资能力,进而改善投资者体验。
同时,需以量化归因手段作为辅助验证。在基金经理追求超额收益的过程中,若出现组合异常波动,可通过量化工具检验投资行为,为基金经理调整组合、实现再平衡提供依据,形成完整管理闭环。
在多元资产配置方面,他表示,传统工具过于单一,而通过纳入商品、黄金、海外资产等长期低相关性品种,可有效改善投资组合的绩效。当前市场对多元配置型 FOF的接受度快速提升,今年发行规模较大的 FOF产品多以多元资产配置为核心,充分印证了客户需求的迫切性。蒋佳良认为,多元资产配置为行业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是未来重要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