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模塑申城·AI+制造”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赋能新型工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近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三部门发布《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上述目标。
实施方案提出,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努力,上海市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语料、模型、平台、场景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服务商,加快形成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生态。
24条措施亮点纷呈
凸显前沿性、创新性
实施方案围绕攻关基础和前沿技术、建设关键要素平台、推动重点行业应用、打造“AI+”智能产品、积极营造发展生态、加强工作统筹推进等六个方面部署了24条措施。
“实施方案亮点纷呈,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系统性与前沿性。”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方案不仅明确了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主要目标,还从技术攻关、平台建设、行业应用、产品打造到生态营造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布局。特别是方案中提出的打造“AI+制造”示范工厂、发展智能产品矩阵等具体举措,在为制造业企业指明转型方向的同时,亦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标杆,有望引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浪潮。
上海财经大学助理教授滕佳烨表示,实施方案聚焦构建“AI+制造”产业闭环,以“模型券、算力券、语料券”等专项政策实质性降低企业智能化投入,加速人工智能从实验室成果向工业级产品转化,推动产业链资源向率先完成智能化改造的企业集聚,形成“不接入即落后”的竞争壁垒。
实施方案在攻关基础和前沿技术方面部署了提升工业模型基础能力、突破工业智能前沿技术、发展工业数据治理和合成技术等措施。“这一条内容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朱克力表示,方案提出发展工业元宇宙,打造工业基础模型库和信息库,攻关空间计算技术,实现工厂、仓库等空间的全要素数字化映射和虚实协同。这一举措不仅意味着制造业将迎来一场深刻的数字化变革,更预示着未来工厂将实现更加高效、灵活的生产模式。通过工业元宇宙,企业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工厂布局优化、自动引导车寻路等应用创新,大大降低试错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也为制造业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型。
加快赋能重点行业建设“AI+制造”工厂
为了推动“AI+制造”在重点行业的应用,实施方案提出聚焦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船舶海工、航空航天、先进材料、钢铁、时尚消费品、医药制造等行业,推动企业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细分领域行业模型,发展面向特定场景的专用小模型,构建多层次工业模型体系,提升大模型和小模型的协同效率,加快在工业场景中落地应用。
实施方案分别对上述行业做出了具体部署。比如对于电子信息行业,提出面向多规格箱型混码、物料拣选、精密作业等场景,开展AI+机器人应用试点,推动机器视觉、智能排产、供应链大脑等技术规模化落地;对于汽车行业,提出推动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构建涵盖算力支撑、数据采集、模型训练、仿真测试的智能研发体系,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汽车开发范式;对于医药制造行业,提出打造智能化药物研发平台,开展药物靶点智能筛选、分子结构设计优化、晶型预测等技术攻关。
在建设“AI+制造”工厂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建设以智能体高密度分布、多场景集成为特征的“AI+制造”示范工厂,综合应用空间计算、多智能体协同等技术,集聚各类场景模型、智能产品和装备,推进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多类型具身智能在典型场景中的实用化部署,打通各类工业软件系统,提升动态感知能力,体现软件定义工厂、完全按需制造、智能工厂网络等制造新模式,形成标杆示范作用。
积极营造发展生态加快机器人应用
实施方案明确,加快机器人应用,具体包括支持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等重点行业面向重复性强、危险性高、对健康存在危害的工作场景部署应用工业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性。推动智能机器人在装配、焊接、喷涂、物料搬运等环节开展规模化应用。推动钢铁、船舶等行业打造人机协同智能制造作业单元,实现复杂工序无人化。制定工业场景人形机器人安全性可靠性检验检测方法,推动产品“持证上岗”。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场景引导。实施方案提出,面向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经营管理与服务等泛化场景,选树一批“AI+制造”典型案例,编制场景建设指南,形成“一场景一指引”。推进模型选型、语料准备要求、智能体能力要求、训练微调时间、推理算力需求、稳定性情况、管理应用要求等标准化,指导企业更好选择场景和配置资源,降低试错成本,促进规模化推广。
此外,在促进产融对接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企业开发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对优质企业优化贷款手续、审批环节,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具备智能化转型平台、系统集成等功能的服务商,通过供应链金融等方式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探索将接入工业互联网等平台的企业生产数据作为银行贷款增信项。支持服务商等企业通过所持有的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进行质押融资。鼓励融资租赁公司对智能产品和设备提供专项融资租赁服务。发挥市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推动市区相关产业基金、社会资本等支持“AI+制造”发展,精准投向语料建设、模型开发、场景应用、服务商等项目和创新主体。
就在上周六,上海徐汇区举办了围绕AI产业发展的座谈会。会上多家股权投资机构都表示特别看好AI产业投资机会。“我们数年前就提出来,未来投资的重点策略是ALL IN AI及AI For ALL。徐汇发展AI产业优势凸显,大有可为。”德同资本创始人、董事长邵俊刚刚从美国硅谷回来,对AI浪潮带来的产业机遇与投资机遇感触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