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人通过理解人类、帮助人类,最后控制并超越人类。”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作出醒世预言。面对愈发强大、不断进化的人工智能,人类究竟何以为人?如何保持竞争力?人类迫切需要在这场科技革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人工智能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但同时也是答案。”在近日人工智能国际研究院(AIII)主办的WAIC 2025中国—东盟AI论坛上,印尼高等教育与科技部副部长蒋黛兰(Stella Christie)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如是感叹。
在蒋黛兰看来,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增加失业率,也可以赋能人类,创造新的工作机会;黑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进行网络破坏,但新技术也可以支撑网络安全建设;人工智能既可能降低信息可靠性,也可以被用于提高信息质量;人工智能既可能增加不平等,也可以合理利用来填补鸿沟。
通过教育来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有可能确保人类在科技发展中不被边缘化。作为印尼高等教育与科技部副部长,蒋黛兰的愿景包括改革高等教育、倡导人工智能素养,并通过促进应用科学作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消除与职业教育相关的耻辱感。在担任政府职务之前,蒋黛兰是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清华大学THBI儿童认知研究中心创始人、脑与智能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AI时代,何以为人?
聚焦人本
迈进人工智能时代,人才也需要与时俱进。
蒋黛兰对记者表示,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的能力基本上有两种:第一种是培养大学里一代又一代人,让他们能够理解人工智能并对其进行评估;第二种是让他们掌握实用技能,这些实用技能并非像编程那样,因为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已经做得更好了,而是要思考行业的需求,需要行业中与人工智能能力相匹配的特定技能,这些技能将在就业市场中产生吸引力。
虽然蒋黛兰认为AI时代的人才要两种能力兼具,但她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能够评估人工智能的人才。对于即将进入就业市场的年轻一代来说,当人工智能普及并成熟时,他们必须专注“人本技能”。虽然以人工智能为中心的技能仍然有用,但竞争力会相对较弱。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应该如何学习?蒋黛兰强调学生首先要有人工智能素养,需要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特别是需要理解人工智能的局限和优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并负责任地运用人工智能。对人工智能素养的正确理解在于知悉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和局限。
蒋黛兰认为,人工智能素养的一个关键内容,是能够准确解读并批判性地评估人工智能生成的推荐。从这个角度看,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对象应该更为广泛,科技公司在包括金融、医疗和教育等多个领域向客户提供人工智能生成的建议,几乎涉及社会的所有层面。而教育系统必须现在就开始让学生为此做好准备,培养他们成为明智而自信的人工智能平台用户。这对于政府和社会各领域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
在学生获得人工智能素养的基础上,教育系统的下一个目标是教授其人类独有的处理异常的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模型在这方面的表现不会有明显的突破。在解决问题时,学生需要认识到具备处理异常情况能力的重要性和挑战,并意识到分析和利用异常的能力是人类独有的优势。教育系统需要实现的目标是,使学生有能力和信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处理好异常情况。许多科学突破都归因于对异常的关注和好奇心。
未来哪些新的技能和工作将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蒋黛兰给出的答案是:依赖人与人互动的工作。有几个原因能够支持这个预判。首先,这是在历史上技术变革中多次发生的现象,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在这方面会有所不同。新技术出现时将产生各类问题,在社会层面上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建新的工作,而这些工作的关键内容就是人与人的互动。其次,相较于人类员工,人工智能模型并不擅长与人类客户进行互动。最后,由于某些伦理和政治因素,人类员工在这些领域是无法被替代的。基于这些原因,在人工智能时代,理解人类行为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目标。
人工智能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但只有接受过培训的人才能获得。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30年,29%的劳动者技能将发生变化。如果不留出时间进行培训,一些人就会被取代。
整体而言,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需要聚焦“人本技能”,创造性思维、韧性、灵活性、敏捷性、领导力和社会影响力非常关键。
同舟共济
迈向人工智能时代,机遇和挑战如影随形,合作是唯一出路。
在蒋黛兰看来,包括印尼在内的任何国家发展AI都离不开三件事:第一是知识,第二是投资,第三是基础设施。印尼必须与中国、东盟其他国家合作,共同投资那些无法独自完成的事情。
蒋黛兰告诉记者,中国和印尼之间有很多合作,特别是在人才发展方面。印尼将派遣一批最优秀的学生前往中国,并继续扩大与中国的合作,特别是在人才方面的合作。
《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2025》显示,美国和中国稳居第一梯队,总分大幅领先其他国家。中国总分为58.01分,排名第二。2024年,中国5个一级指标均排名第二;计算基础、人才、教育等8个二级指标排在前2名;电站容量、顶级论文量、大模型数量等20个三级指标排在前2名。
与此同时,AI基础支撑能力与国家经济水平之间关联增强,近年来南北方基础支撑指标方面鸿沟加大,亟待推进全球人工智能能力共建。中国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开源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开源项目实现群体突破,加速人工智能技术普惠,对于弥合智能鸿沟、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正在发挥引领作用。
蒋黛兰对记者表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也会惠及全球南方,各国可以携手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人类。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标识办法》旨在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蒋黛兰分析称,人类需要创建一个体系,能够真正地评估某件事的真伪。在政府层面,我们需要创建能够对某件事的真伪进行事实核查的语言工具,并将其以所有语言提供。我们正处于思考的早期阶段,印尼将密切关注中国正在做的事情,我们需要相互学习,尤其需要向中国学习。
何以为人?
迈向AI时代,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追平甚至超越人类的表现。更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自主学习加速自身的迭代。
蒋黛兰举例称,AlphaGo在2016年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里程碑式的成就,而就在短短几年后,人类无法与人工智能在围棋、国际象棋等策略游戏中竞争已经成为常态。
此外,人工智能使得攻击安全系统变得更加容易,人类必须在新的网络安全模型中处于中心位置,人类需要知道如何与人工智能系统互动,以及哪些是潜在的问题。在高风险情况下,人类必须能够介入。政府和人工智能开发者需要立即行动,积极降低风险,发挥其正面影响。
在蒋黛兰看来,人类必须在全球范围内以良好的方式与所有人保持同步,需要确保发展中国家在最佳防御工具开发出来后能够尽快获得。否则,人们会担心人工智能只是少数人的专属工具。
鉴于人工智能现在更便宜、更精准,让医疗健康服务更容易获得,人工智能确实可以成为一种“均衡器”。蒋黛兰举例称,使用人工智能检测癌症不再是特权,现在比以前便宜多了。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拥有真正实用的工具来改善教育。这些都很棒,可以让全球南方国家获得同样的服务。
相对于人工智能,人类也有自己的优势。蒋黛兰强调,有两种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始终为人类所独有,同时应该在现代教育系统中得到进一步鼓励和培养。一个是好奇心,不由外部奖励驱动,而是自主产生对现象、事实、模式的兴趣;另一个是提出“为什么”的驱动力。这两种能力与一个人处理异常的能力密切相关,只有一个好奇的人才会更好地关注到异常数据,只有一个敢于提出“为什么”的人才会分析异常并得到收获。
蒋黛兰预计,人类的好奇心与敢于提出“为什么”的能力将在很长时间内持续领先于人工智能系统,这些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教育系统的重点目标。然而,当前的教育系统并没有集中培养这些能力。学校教育系统的诸多努力都是为了培育学生掌握知识,而这些知识其实可以很容易地由人工智能系统提供,应该将教育重点从掌握知识转向提出好问题和正确分析实证的能力,例如异常和离群数据这样的实证。
在人工智能时代,大部分的人类智慧活动将集中在处理异常上。如果教育系统不重视对细节和异常的关注,将无法帮助现在的学生在未来环境中做好准备和取得成功。当前教育系统更偏重教育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理解,而不强调对异常的关注,这体现为当前学校教育中常见的重复训练的教学方法,如根据做题的速度评估能力等。应当优化现有教育系统,注重培育并引导学生关注并分析异常。
当机器精通常态,人类的光芒恰在洞察异常。守住好奇的火种,方为智能时代的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