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费为“负值”、承兑汇票成“白条”、企业被迫“低电量待机”……近期,记者调查了解到,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导致产品价格低位徘徊、货款周期拉长,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今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业内人士建议,要通过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企业行动,推动行业走向良性竞争轨道。
低价低质竞争垫资欠款拖累
记者调查了解到,“内卷式”竞争让部分企业深受其害。
——加工费为“负值”,产品价格坠入历史低点。一家矿产冶炼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产业链正陷入“原料进口紧张、冶炼内卷严重、成本压力攀升”窘境,现货加工费持续深陷负值区间,创下有史以来最低水平,面临“加工即亏损”的尴尬。
一家有机硅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有机硅行业竞争加剧,主流产品市场价格降至历史最低。下游客户如硅橡胶、纺织皮革行业出口下降、销量萎缩,进一步加剧了有机硅供过于求的局面,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很大压力。
——链主企业“白条”支付,票据贴现率高、账期长。走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西鑫铂瑞科技有限公司,一台台智能无人小车正有序搬运铜箔原料,一卷卷薄如蝉翼的铜箔顺利下线。“有多家上市公司是公司的客户,但是和大企业合作就图个名声,证明自身有实力。个别大企业购货价格低、结款账期长,企业根本赚不到钱。”企业负责人陈泽仁表示,本来账期是60天,结果等了90天拿到的却是票据,而且普遍半年后才能承兑,企业根本等不起,只能提前贴现。
上游要垫资,下游拖欠款,成为一些制造企业的痛点。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有时个别下游链主企业甚至直接给企业打“白条”,该结算方式只能在链主企业的供应链公司结算平台贴现兑付,且贴现利率高,平均年贴现利率4%至8%,高于银行承兑汇票3%至6%的年贴现利率。债权企业没有话语权,只能持有到期,或者承担高额资金利息成本。
——投资“一窝蜂”,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行。作为“新三样”之一的光伏行业,之前部分地方政府招商一哄而上,通过税收减免、厂房代建、固定资产投资返还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加大产能布局。据一家国内大型光伏组件制造企业负责人介绍,过去数年,行业部分环节投资过热,去年以来,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行,这一现象至今未有明显改善。
据Wind数据统计,光伏主产业链共计约21家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18家企业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
部分企业遇困产业升级受阻
多位受访企业负责人认为,“内卷式”竞争,至少已带来两大风险:
——价值链陷入低端陷阱,阻碍产业升级。在利润微薄的情况下,一些证照齐全的企业,还竞争不过“黑作坊”。上市公司赣州腾远钴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灵说,比如废旧电池回收,企业虽在工信部电池回收白名单上,但规范渠道,合规拆卸成本远高于暴力拆卸的“黑作坊”,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出现。
“内卷式”竞争让一些新兴科技成果难以发展壮大。一家“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的负责人表示,自2024年开始,源自我国的药物创新在全球崛起,但“好药难卖好价”影响了资本市场对我国药物创新的定价,所以国内很多药企的创新要靠国际跨国药企维系,相当于直接卖“青苗”,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生物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企业生存遇困,劳动者权益受损。今年4月份开始,多家电商平台以“内卷式”补贴掀起的“外卖大战”,一度对餐饮行业带来冲击。叠加多重因素影响,有的餐饮企业甚至进入“低电量待机”状态。“不求赚钱,但求活着。虽是定位商务餐饮门店,也放下身段卖盒饭,开发平价套餐,努力增加营收。”江西餐饮头部企业春天来了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李坤说。
依法依规治理重塑竞争生态
受访企业负责人建议,各地各部门要用制度引导良性竞争,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综合治理“内卷”,防止恶性循环;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倡导合法、公平、诚信、正当、有序的行业竞争;企业要坚决摒弃“低价换市场”的短视思维,不断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上下真功夫,努力开辟新赛道、拓展新市场,变“一哄而上”为“一展所长”。
一是推动创新实现行业协同发展。业内人士建议,要引导企业不断在技术创新上下真功夫,以长远眼光谋求发展增量,以全局视野融入国内大循环。产业政策要更加注重对技术先进性产品的引导,加大力度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国家级创新平台,集中力量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鼓励企业走高质量发展路线,避免低水平价格战。
二是打造健康产业链支付体系。陈泽仁呼吁,加强资金支付监管,建立央企和大型企业的供应链票据登记平台,确保对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禁止商业承兑汇票嵌套延期等操作;将拖延付款行为纳入企业诚信体系,对违规企业取消政府采购资格。
三是调整发展战略拓展新兴市场。江西一家纺织服装出口龙头企业近期与德国客户成功签订2000万美元订单。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对业内市场调研发现,约20%的中小外贸企业为抢占美国市场份额,采取了低价竞争策略。他认为,企业应积极调整市场战略,逐步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将业务重心向欧洲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