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都生活在故事中,在故事的感染下选择了一种我们认为正确的人生轨迹。房地产的繁荣或萧条、股市的跌宕起伏、人工智能的勃兴……叙事深深浅浅地影响着人类的情感、决策和整个经济社会的走向。
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充斥真相与谎言的信息场中,哪些叙事是人类需要的,哪些是应该屏蔽或者压根就不该出现的?这让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更深层的追问:人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叙事?现有的叙事是否是正当的?
如果不能回答人类需要怎样的叙事,就不能从原初意义上建构叙事的思想体系,也就不能解答什么样的经济金融叙事才符合现代文明的价值标准。青年经济学者王权站在人类关怀的视角,从金融领域纷繁的故事中提纯凝练出以中华文化民本理念为依归的金融叙事观念,他的新著《金融叙事观:从资本逻辑到人文逻辑》就是这样一本可以用来解惑的书。
资本逻辑主导的叙事研究习惯采用量化模型,将人与人之间理解世界、理解彼此的心理感受层面的东西用定量指标加以表达,并作为金融研究的重要参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制定相关策略。
在资本逐利逻辑的驱使下,随着时间推移,流行故事往往会呈现各种不同的版本。当这些故事如病毒般传播扩散时,可能会被无良商家利用,给经济带来负面后果,也深深影响着社会民众对金融机构的印象。
这是金融叙事渲染下的行业误读,是对金融在国家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缺乏深刻理解的表现。过往的叙事经济学倾向于将学术目光投向如何让产品得到商业社会确认,如何为商家筛选符合商业规律的行动策略,但却忽视了对故事生产源头的追溯,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金融叙事理念,按照什么样的技术规范去讲述怎样的故事?
人类要想更长久地生活在这个宇宙中,必须超越希勒(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叙事经济学的重要开创者)的研究边界往前回溯,追及更加本源的东西。研究叙事对经济金融的影响是叙事已经发生后的环节,而王权研究的是这种影响发生之前,也就是叙事诞生的环节,从源头上为叙事加上了一道过滤机制。
这就将希勒的思想体系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并不局限于研究叙事对社会的影响,而是更加关注叙事背后的个体福祉与普遍需求,认为财富增长的根本追求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为资本逻辑朝人文逻辑转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七章《民本之道》一节中这样写道:“金融叙事必须回归民本理念,将金融为民的发展理念真真切切地落到实处,如水之仁,善利万物,增进社会的总体幸福感。”
王权执戟冲向风车,提出了“人文金融叙事观”,将资本逻辑主导的叙事引归到一种更加符合现代文明的轨道上来,让民众能够在金融故事中更好地理解资本的良治与善治,对金融运行机制产生更加深刻的价值认同。但愿金融界都能懂他,也能懂得中华文化的初心和良心。
作者深入挖掘中国古典叙事中蕴含的对生民黎庶的关怀,引用了《诗经》《乐府诗》等典籍中关于民生疾苦与财富分配的诗性表述,认为宋元话本与明清小说中有许多内容体现了市井经济中的义利之辨,认为中华文化复兴中的金融责任理当包含民本之道与天下情怀,展现了全面审视金融使命与人类生存的初衷。字里行间有一种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深忧虑。这种担忧在他的另一本著作《投资整体观:东西文明互鉴中的ESG》中也能读出。
千百年来金融求利已成铁律,但是大利与小利的取舍,义与利的甄别更应当成为一种弥漫在金融领域的无形文化。王权的著作对这些做了充分阐释,通过对抽象金融的阐释、故事源流的追溯、影像美学的探究,提炼出符合这个行业共同目标与追求的精神信仰。
这本书的出炉补益了叙事经济学在文化建构层面的不足,淡化了传统金融叙事对于数学工具过分倚重的倾向,深入挖掘神话、诗词、小说、戏剧、评书、能源等与金融故事的关联,激活了我们对于金融的未来想象,原来经济财富的增长可以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在一起。
王权的新闻传播科班背景以及多年穿行能源与金融行业耕耘纪实文学的实践使他比传统金融从业者更能够直面西方金融叙事的缺陷,提出基于中国经验的解决方案。他从叙事源头上查找问题,将文学、哲学、金融学、新闻传播学与中华文化融通,又引接现代文明通识,架构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叙事思想体系,也即“人文金融叙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