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今年已有超10家A股公司在港股上市,还有数十家公司正准备赴港上市。面对“A+H”双重上市热潮,各方需理性冷静思考,并非所有公司都适合这一模式。
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不仅可以募集发展资金,还能借助港交所这一国际资本枢纽,获得全球认可的“金色标签”,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吸引海外合作方,发展境外业务,是国际化发展的较优选择。当A股市场政策风向变化或面临流动性压力时,H股凭借其分散的国际投资者结构,可能有独特表现,有助于分散单一市场风险。
然而,“A+H”上市的弊端也不容忽视。A股与H股在投资者结构和交易机制上存在差异,导致同一家公司的A股与H股估值不同,通常A股较H股有溢价。若H股以接近A股价格发行,难以吸引H股投资者;若H股低价发行,A股投资者又担心股权被稀释。现实中,H股发行比例较低,易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出现股价畸高畸低的情况。有时H股因流动性不足而暴跌,还可能影响A股定价基准。
“A+H”两地上市公司需同时遵守内地与香港的双重监管体系,企业可能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构建两套合规流程、审计及披露体系。例如,A股要求独立董事占比不低于董事会成员的三分之一,且至少包含1名会计专业人士,而H股还要求至少有1名常驻香港的独立董事。此外,H股要求审核委员会全部由非执行董事组成,且主席须为独立董事。
A股上市公司若想把赴港上市作为企业跃升发展的跳板,而非陷入资本困境,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企业需量力而行。港股市场近年来也出现了类似A股的“喜新厌旧”现象。在H股实现新股上市虽相对容易,但港股估值较低,上市一段时间后,流动性可能减弱、交投清淡,后期再融资等资本运作难度较大,部分公司甚至可能面临私有化退市。对于海外收入占比不足10%、市值低于100亿元或资金链紧张的公司,应审慎选择A+H上市模式,因为其收益有限,而弊端较多,可能侵蚀企业利润。
二是选择合适的H股发行规模。H股发行规模需合理把握。规模过小可能导致流动性不足,规模过大则可能过度稀释A股权益。今年8月1日,联交所发布咨询总结,规定A+H发行人初始公众持股量门槛为不低于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0%或市值达30亿港元,初始自由流通量门槛为已发行股份总数的5%或市值达6亿港元。拟上市企业应根据自身市值等情况,合理确定发行规模和潜在投资者,既要满足联交所要求,又要确保H股能反映企业内在价值,避免因流动性问题导致估值偏差。
三是强化内地与香港监管协同机制。应推动A股与H股规则趋同,如统一关键财务信息的披露模板,协调上市公司治理规则,包括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构成等。建立两地监管联席机制,探索A、H股溢价(折价)预警系统,对价差超50%的个股进行风险提示。推动港交所优化再融资制度,为优质企业提供更便捷的后续融资渠道。
“A+H”上市是企业拓展资本市场影响力的良机,但对多数公司而言,更重要的是先审视自身是否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和市场需求。真正的价值创造者不会把上市当作终点。要在“A+H”双平台维持高难度的平衡运作,只有战略清晰、实力雄厚且敬畏规则的企业,才能将双重上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双重优势,而不是陷入双重困境。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