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文称,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5年6月末,各地依托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累计走访了超过90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银行对“推荐清单”内经营主体新增授信23.6万亿元,新发放贷款17.8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32.8%。
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于2024年10月建立,旨在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
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框架下,银行作为信贷资源配置的主力军,应通过政策协同、科技赋能与模式创新,将“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的政策承诺转化为小微企业的获得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微观活力。银行应跳出传统信贷调查的局限,依据“合规持续经营、固定经营场所、真实融资需求、信用状况良好、贷款用途依法合规”五项标准,精准识别真正需要支持的小微经营主体。
银行服务的精准性,体现在资源配置的靶向施策上。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引导下,银行不再简单依赖抵押担保,而是通过“推荐清单”制度实现授信资源的精准滴灌。银行应进一步向外贸、科技、消费等重点领域倾斜信贷资源,让金融活水精准流向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在服务小微企业的过程中,银行需要将科技赋能与基层治理创新深度融合,让贷款审批从“线下跑腿”变为“线上流转”;同时,将融资对接融入社会基层治理网格,让服务触角延伸至市场神经末梢。这种“科技+网格”的服务模式,既提升了融资对接效率,又降低了企业融资的时间成本与隐性成本。
应该认识到,简单的放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银行可以依托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联合多方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合规辅导、市场对接等增值服务,既提升企业存活率,也增强了客户黏性,实现银企共生共赢。
展望未来,银行需在深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中持续突破,进一步推动跨部门数据融合,打破“数据孤岛”以完善信用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生命周期的小微企业开发差异化产品,如为初创期企业设计“创业担保贷”,为成长期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更要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优势转化为自身战略转型动力,通过数字化改造降低服务成本,使普惠金融真正实现商业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