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A股总市值正式突破100万亿元,同时上证综指刷新近十年新高,牛市呼声渐起。
A股百万亿市值来之不易,是一系列深入改革后产生的质变。政策“组合拳”持续营造安稳的交易环境,大金融等绩优类核心资产搭台,芯片等硬科技资产唱戏,长中短期资金同台博弈,相互作用之下,A股终于迎来了百万亿市值的历史时刻。
自高层定调“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之后,A股的走势愈发稳健,交投愈发活跃,“牛短熊长”成为过去式,市场信心越来越足。
A股的成长并非一日之功,政策改革循序渐进地推动A股市场的制度重构。从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再到全面推行实施注册制改革,A股的制度安排更加市场化,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持续优化。
全方位的政策安排,极大提升了A股的市场韧性,增强了市场预期,为A股冲击百万亿市值提供了政策保障。诸如,持续推动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文件落地见效,强化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从严打击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让A股市场更稳定,股民更安心。
如今,A股已经从融资主导转向投融资动态平衡,各类资产的投资价值迎来市场化重估,亦成为A股市值再创新高的助推器。
股价屡创新高,A股的核心资产尽显“强者恒强”。据统计,截至8月18日收盘,A股市场共有160只股票总市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工商银行等12只股票总市值更是突破1万亿元。
以银行股为代表的绩优类核心资产,凭借其稳定的盈利能力和高股息率,受到价值投资者的持续青睐,其稳定的市场表现一定程度上成为了A股的压舱石。
成长类资产亦有不俗表现。科创板设立科创成长层,创业板启用第三套上市标准,为未盈利科技企业打开融资通道,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持续优化,硬科技资产价值逻辑生变。
随之而变的还有市场的投资理念。商业航天、创新药、人工智能等硬科技类资产在A股市场更受欢迎,不再局限于PE估值法,市场对它们的估值认可度持续提升。A股总市值中科技类资产的占比越来越高,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让A股有了冲击百万亿市值的底气。
2万亿元的日成交额、2万亿元的两融余额,A股百万亿市值的背后是各类资金的持续活跃。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加持,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各类长钱源源不断。普涨行情频现,赚钱效应持续扩大,居民储蓄正出现大规模转向权益市场的迹象。此外,高频量化等短线资金同样活跃。各类资金同台博弈,既活跃了市场,又抑制了过度投机,综合作用之下A股走得更稳健。
A股百万亿市值不仅仅是体量的跃升,更是资本市场改革成果的标志性时刻。而2.4亿股民既是参与者,又是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