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南宁8月18日电当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浪潮奔涌向前,锂电池技术的每一次迭代都在重塑能源材料的竞争格局。在这场关乎国家能源安全与产业未来的战略布局中,广西依托得天独厚的锰资源,通过科技创新,持续推动世界级锰基新材料产业发展。
作为我国碳酸锰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广西肩负起保障国家能源材料安全的重任,全力推动锰资源从传统冶金的“工业基石”向新能源领域的“关键内核”跨越,向着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资源保障与创新高地的目标迈进。
国家战略引领,擘画产业升级蓝图
近年来,多部门协同发力,为高端锰基材料国产化与市场占有率提升按下“加速键”。
广西应声而动,自治区党委、政府牵头把牢产业前行的“导航系统”;围绕“锰资源安全保障与产业升级”这一主题,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支持的“组合拳”;逐步形成资源管控、技术攻坚、绿色转型、开放协同的产业系统推进发展“高速公路”,构建起锰基材料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矩阵”。
从国家战略到地方实践,一条清晰的产业升级路径已然成型。
双轨保障资源,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资源是产业的“源头活水”,广西以“保护开发+多元供应”的双轨模式,为锰基新材料产业筑牢资源屏障。在大新、天等地区,储量占全国27%的优质碳酸锰矿区,正经历着一场“质效革命”——电池级原料开采占比从2023年的35%向2025年的60%挺进,“开采-加工-运输”全流程溯源监管体系的建立,让每一块锰矿都有了“身份档案”,从源头上保障原料品质。
另一方面,多元化供应体系则让资源保障更具韧性。锰矿的战略性增储上产如同产业的“压舱石”,在市场波动中稳舵定向;骨干企业与多个国家签订了长期采购协议,搭建起跨越国境的“资源桥梁”;低品位矿生物浸出技术的专项研究,更让“沉睡”的矿产资源焕发新生。桂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邹爱兵、灌阳县县长徐宁认为,锰矿的高质应用,正是广西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契机。
创新梯次突破,技术高地加速崛起
科技创新是产业的“核心引擎”,广西在锰基新材料技术领域构建起“量产优化+国产替代+前沿储备”的梯次突破格局,加速构筑锰基新材料技术高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锰基新能源材料基地。量产技术层面,磷酸锰铁锂材料实现“前驱体-正极”一体化量产,行业领先材料性能得到行业权威认证,让“广西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底气十足。
关键技术的国产替代,则打破了对外依赖的壁垒。柳州2万吨/年高纯电解二氧化锰产品赢得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的批量订单,标志着“广西智造”得到行业巨头的认可。
前沿技术的战略储备,让广西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先机。上海炬升锂科新能源有限公司在新型锰基正极材料工艺技术上取得关键突破,并计划2026年落地广西,将为产业注入新的创新动能。
绿色发展先行,绘就生态产业画卷
产业发展,生态为基。广西将绿色理念贯穿锰基新材料产业全链条,构建起“开采修复+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的生态体系。天等东平矿区践行“开采-修复”同步作业,2100亩复垦绿化土地上,草木葱茏,昔日的矿坑变身生态公园;北部湾产业园的吨产品碳排放强度控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让产业发展与低碳目标同频共振;通过开展“电解锰渣处置及综合利用帮扶活动”不断提高锰渣综合利用率,推动“废弃物”向“再生资源”转变;大新下雷矿区的5G智能系统,将回采率提升至85%以上,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面向东盟开放,构建区域协同格局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区位优势,广西正将锰基新材料产业的“朋友圈”扩展至东盟。钦州港至东盟主要港口72小时内的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让“广西造”锰基材料快速抵达东南亚市场;与南非、印尼签订供应协议,为区域产业链稳定提供保障;中国—东盟矿业合作大会促成9个合作项目落地,让交流平台成为合作纽带。从资源供应到市场拓展,广西正以锰为媒,深化与东盟的产业协同,构建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构建五维支撑体系迈向世界级目标
站在新能源产业变革的风口,广西正以锰基新材料为支点,从矿山到港口,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以更少资源、更低排放、更高附加值,加固国家能源材料安全屏障,通过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企业转”机制,加速向世界级战略基地的目标奋进。
据悉,未来广西将抓住锰资源新机遇,重点构建五大支撑体系:资源保障体系(国内战略矿区+国际供应网络)、技术创新体系(成熟技术优化+前沿储备)、绿色制造体系(智能矿山+低碳生产+循环利用)、市场拓展体系(国内供应链+东盟主渠道)、风险管控体系(动态监测+生态长效机制),书写国家能源材料安全的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