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通知》(136号文)被业内视为新能源全面入市的“里程碑”。近日,北京协合运维风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合运维”)董事长陆一川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深入解读136号文对行业的深远影响,以及协合运维作为新能源后服务赛道的头部企业,如何凭借技术创新与规模化优势,在这场变革中确立领先地位,引领行业走向智能化变革新征程。
在陆一川看来,136号文并非颠覆性新政,而是“一锤定音”式的市场化确认,标志着固定电价时代的终结。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其一是投资逻辑重构,新能源资产从“低风险中等回报”转向“风险收益对等的市场化竞争标的”。投资者需重新评估资产价值,运营能力成为决定现金流的核心变量。陆一川举例:“山西某风电项目在市场化交易中,通过优化出力特性与不同交易品种的仓位搭配,度电收益提升0.05元,年化利润增加超千万元。”
其二是服务商门槛提升,市场化环境要求生产运维与交易深度融合。协合运维已构建“运维+交易”一体化能力,通过大数据与AI辅助决策提升发电量与电价水平。例如,其交易团队结合气象预测与市场情报,使某光伏电站实际平均结算价格相比现货市场出清价提升15%。
其三是行业格局分化,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与规模优势抢占市场,中小服务商将面临显著的竞争压力。陆一川透露:“人工成本占运维总成本的50%~70%,中小企业难以承担高额的研发投入,而头部企业可通过长期迭代的研发创新提升人效,可以预见的人效提升空间就有3~5倍。”
其四是技术创新与AI应用从“被动运维”到“主动增值”。
“早期社会分工不成熟,新能源资产投资者只能自建运维团队,而现在市场需要大量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陆一川告诉记者,这一转型推动协合运维快速成长,目前已成为国内第三方新能源运维市场的头部企业,服务范围覆盖风电、光伏、储能等主流新能源资产,管理规模位居行业前列。
协合运维的历史可追溯至2006年,公司前身是协合新能源集团内部生产部门,承担着项目管理与生产执行的双重角色。这一阶段,行业普遍采用“大而全”的模式,如同电网企业设立检修公司,我国大型能源集团均自建运维团队。2019年成为协合运维的战略转折点。随着新能源市场分工深化,设计、建设、运维等环节逐步拆分,公司从“服务内部”转向“对外赋能”,确立了“市场化第三方服务为主、内部服务为辅”的定位。目前,协合运维的核心能力在于为新能源资产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涵盖资产运维、电力交易、数字化运营等关键环节。
当前,协合运维将技术创新视为核心竞争力,尤其在AI应用领域进行了深入布局。在设备层,通过振动传感器、红外热像仪等物联网设备采集实时数据,结合深度学习模型预测齿轮箱、发电机等关键部件寿命,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2%;在交易层,利用LLM模型处理政策文本、市场新闻等非结构化数据,生成交易策略建议。2024年,其AI交易系统为客户平均提升度电收入0.03元;在管理层,数字化中台实现跨区域资源调度,例如西北某光伏基地通过远程诊断减少现场巡检频次,运维成本降低25%。
“未来3~5年,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具备全链条服务能力的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有望突破30%,而中小服务商将聚焦区域化、碎片化需求。”陆一川表示,在规模化运营方面,协合运维通过整合海量的设备数据,建立了行业领先的数据分析能力。例如,针对风机故障根因分析,其专家系统可自动生成优化方案,将平均修复时间缩短30%以上。“规模化带来数据积累,数据反哺技术迭代,形成‘规模-数据-效率’的正向循环。”
陆一川表示:“136号文开启了行业新周期,唯有以数据为基、以创新为翼,才能在市场化竞争中立足。”未来,随着电力现货市场全面铺开与AI技术深度渗透,协合运维有望引领新能源后服务赛道的智能化变革,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