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打假为名、行牟利之实”的职业索赔现象,不仅挤占了有限的行政资源和司法资源,还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有违法治精神和社会公平正义。化解职业索赔乱象,不是对假冒伪劣行为的放任,而是要充分理清索赔行为是否具有“恶意”。
规制职业索赔行为一体推进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建设,需要立法、司法、行政部门以及企业、平台等社会各方面同向发力。应理性看待职业索赔,既承认其阶段性价值,也要警惕其存在的异化风险,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正义。
以“打假为名、行牟利之实”的职业索赔现象,不仅挤占了有限的行政资源和司法资源,还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有违法治精神和社会公平正义。日前,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聚焦恶意索赔行为的甄别与处置,强化跨部门联合监管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和讨论。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陶爱莲认为,在高额利益驱动下,一些人违背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初衷,滥用投诉举报、信访复议、信息公开等权利,甚至存在夹带、调包、造假等违法犯罪行为,对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二级调研员黄厚林介绍,职业索赔惯用的套路就是一买、二投诉举报、三公开、四信访、五复议、六诉讼,利用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以及信访监察等渠道施压。“目前,基层在应对举报时仍面临监管打假边界尚未理清,各地行政复议和诉讼等环节标准不尽统一,部门之间的协同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难题。”黄厚林说。
在拼多多公共事务高级总监郭化看来,职业索赔已经从线下消费逐渐向电商等线上消费领域转移,呈现出专业化、团队化、规模化,甚至产业化发展趋势。2023年上海市职业索赔投诉情况数据显示,24.6万件投诉总量中,年投诉量超10件的近8000人,更有甚者在一年内以“无证拍黄瓜”为由向1372家餐饮店提出高额索赔。
“很多职业索赔人已经从关注产品质量、食品安全转移到寻找平台经营行为中的瑕疵。而对电商平台来说,商品销售过程较长,很难做到全链条溯源,这也给平台判断维权责任带来不小挑战。”郭化表示,希望可以尽快出台落地相关政策,同时加强政企联动,让规制职业索赔有法可依,有渠道能解决。
职业索赔的曝光和举报“张口就来”,但企业由于举证难、周期长、索赔数额未达刑事立案标准等客观因素,常常选择“息事宁人”“破财消灾”。途虎养车总裁胡晓东表示,职业打假人往往通过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即便企业最后胜诉,不实指控仍将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甚至行业的信任。
“针对相关行为黑白灰并存的特点,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坚持既要保护消费者,也要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既要鼓励法治框架内的社会监督,支持对重大违法行为的举报,又要规范滥用权利和失信行为;还要依法查处以打假为名的违法犯罪行为。”上海市市场监管学会会长胡浩说。
良好的市场秩序离不开市场监督。胡浩建议,应认定职业索赔行为的牟利性,排除其“消费者”身份,通过立法立规区别消费者和职业索赔人。分类分级适用惩罚性赔偿,努力避免小错大赔。全链条落实“过罚相当”原则,切实防范小过重罚。完善举报奖励机制,让有限的举报奖励资源高效利用。压实经营者主体责任,面对异常诉求不轻易私了,要加强技术防控力度和主动报案意识,着力提升诚信经营水平。充分发挥消保委、监管学会的桥梁和平台作用,营造应对职业索赔和举报的共识与氛围。同时,数字赋能强化防控治理,加快建立投诉举报异常名录。
化解职业索赔乱象,不是对假冒伪劣行为的放任,而是要充分理清索赔行为是否具有“恶意”。“要分类处置、靶向施策,从索赔行为的类型化着手,包括研究其特征、要素、过程、后果等,才能找到破解问题的办法。”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吴海峰说,政府相关部门和平台、企业都要积极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全流程、全链条管控,以保障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商业环境。
“规制职业索赔行为一体推进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建设,需要立法、司法、行政部门以及企业、平台等社会各方面同频共振,同向发力。”陶爱莲表示,企业需要强化自身的守法水平和责任意识,加强合规管理和诚信建设,从源头上减少广告宣传、标识标签等领域常见易发的违法行为,压缩职业索赔行为的生存空间;社会各界也要理性看待职业索赔,既承认其阶段性价值,也要警惕其存在的异化风险,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