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如期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险企又新增一家。
近日,瑞华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华健康险”)发布公告称,因“技术原因”,2025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将延迟至8月中旬披露。不过,截至8月15日,瑞华健康险方面仍未披露。其官网也撤下了上述延迟发布偿付能力报告的公告。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瑞华健康险已被监管部门采取监管措施。此外,担任瑞华健康险多年的总经理田凯,已在一个月前向董事会提出辞职。
种种迹象显示,这家成立刚满7年的专业健康险公司,在人身险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经营面临着较大挑战。
对于外界质疑偿付能力跌破监管红线、股东未能增资等问题,瑞华健康险方面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称:“公司经营活动一切正常有序开展。其他市场上未经我公司证实的各种传闻,我们不予置评。我们会坚定不移地保障客户权益,确保公司稳健运营。”
一季度偿付能力已接近监管红线
按照监管要求,险企偿付能力达标需同时满足三个关键指标:一是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二是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三是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
瑞华健康险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至73.71%,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1.51%,两项指标均逼近50%和100%的监管红线。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近年来瑞华健康险偿付能力数据,自2022年起,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两项指标分化明显。例如2022年年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62.81%,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0.01%,相差52.8个百分点。
瑞华健康险在年报中披露,2022年6月30日和3月31日与前海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及人保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未通过重大保险风险测试的比例再保险合同。
长期以来,财务再保险作为一种通过再保险合同转移财务风险、优化偿付能力和资本结构的手段,一直被国内外险企广泛使用。与传统的再保险主要侧重转移标的风险不同,财务再保险通常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财务安排,如调整偿付能力、改善资本充足率等,帮助险企实现财务“优化”。
而在2024年1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改进保险公司财务再保险业务监管的通知》,对财务再保险合同行为、财务再保险相关方责任、财务再保险监管等方面作出了全面规范,提出财务再保险分出公司通过存续有效财务再保险合同合计直接改善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超过30个百分点,超过部分不予认可。财务再保险分入公司签订财务再保险合同时点最近四个季度的风险综合评级均应在BB类及以上。因签订财务再保险合同获取的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不得超过30%。财务再保险分入公司为境外保险公司的,该境外公司最近一年内的信用评级不得低于A级。
同时,上述文件还明确禁止签订“阴阳合同”、合同之外签订“抽屉协议”;通过财务再保险合同进行监管套利、粉饰财务指标或经营数据等违规行为。
记者注意到,瑞华健康险在2024年年报中披露,称现存仍有效的财务再保险合同均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改进财务再保险监管的通知》发布之日前签订。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一季度,瑞华健康险终止了与鼎睿再保险的财务再保险合同,该季度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便立即出现了大幅下滑。
瑞华健康险在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称:“本季度实际资本44798.30万元,较上季度下降7957.50万元。其中,本季度总认可资产为636179.85万元,较上季度下降1350.72万元;本季度认可负债为591381.55万元,较上季度增加6606.78万元。本季度终止了与鼎睿再保险的财务再保险合同,导致认可负债的增加。本季度最低资本44132.24万元,较上季度上升4788.25万元,变动主要来源于寿险风险最低资本上升2495.20万元,市场风险最低资本上升4548.94万元,主要原因是本季度终止了与鼎睿再保险的重疾险再保险合同,导致负债端最低资本的增加。由于本季度实际资本下降,最低资本上升,因此本季度偿付能力较上季度有所下降。”
与偿付能力一同下滑的还有瑞华健康险的净资产。自2018年起,瑞华健康险的净资产从3.76亿元连续下降,到2023年降至-0.36亿元。2024年回升至0.46亿元,2025年一季度末,瑞华健康险的净资产仅有1.08亿元。
另外,在2025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延期披露的同时,瑞华健康险的高管绩效考核也遭遇“难产”,其2024年度高管绩效考核评估已连续两个季度被推迟。
2024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2024年度执行董事、职工监事及高管人员绩效考核评估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完成,暂无执行董事、职工监事及高管人员薪酬相关数据。”
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上述解释再次出现,称公司2024年度执行董事、监事及高管人员绩效考核评估将于2025年第二季度完成,暂无执行董事、职工监事及高管人员薪酬相关数据。
成立至今从未增资经营难度加大
瑞华健康险成立于2018年5月,总部位于上海,是国内7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中成立时间最短的。
人身险机构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然而截至目前,瑞华健康险的注册资本始终维持成立伊始时的5亿元,从未获得增资。
事实上,股东增资一直以来是提升偿付能力的最快捷方式,然而对瑞华健康险而言可能不容易。
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显示,瑞华健康险的股东股权结构呈现出分散的特点,由五家民营企业均等持股,各占20%的股份,分别为:咸阳宇宏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咸阳宇宏房地产”)、广州实佳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东方置地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天禧嘉福璞缇客酒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天禧嘉福”)、深圳市万纳托实业有限公司。
从股东背景来看,这些企业大部分涉及房地产、酒店领域,与瑞华健康险的保险主业协同性较弱。其中,上海天禧嘉福的注册资本仅50万元。咸阳宇宏房地产的注册资本也仅2.08亿元。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以来,咸阳宇宏房地产已多次因金融借款、建设工程、房屋买卖纠纷而成为被执行人,被执行总金额65.48万元。
近年来,瑞华健康险经营业绩方面也较为波动。
年报显示,2021年起,瑞华健康险的保险业务收入大幅增至13.63亿元,2022年其保险业务收入增至23.26亿元顶峰,此后2023年、2024年,保险业务收入又分别回落至15.17亿元、16.71亿元。
2025年一季度,瑞华健康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79亿元,同比下降23.98%。
盈利方面,2018年—2024年,瑞华健康险分别实现净利润-1.24亿元、-1.02亿元、-0.66亿元、-1.09亿元、0.22亿元、-1.50亿元、0.88亿元。2025年一季度,瑞华健康险延续了去年的盈利趋势,实现净利润0.76亿元。
作为一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瑞华健康险初期以重疾险为主导,随即便转向发展护理保险,保费收入主要依赖一款产品。
根据年报,自2021年以来,瑞华健康险旗下的“瑞华颐悦无忧终身护理保险”已连续四年成为第一大保费收入来源。其中,颐悦无忧终身护理保险近三年保费分别为20.39亿元、13.50亿元、13.39亿元,占比持续超过八成。
记者注意到,目前瑞华健康险销售渠道略显单一。目前市场另外几家专业健康险公司普遍布局多元渠道,包括直销、银保、中介等。但2024年瑞华健康险原保费收入排名前五的产品销售渠道均为保险专业代理及保险经纪渠道,而保费收入前五的产品总计为14.75亿元,占当年保费收入的比重高达八成以上,其他渠道贡献力度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