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出版业,面对人工智能尤其是AIGC技术的不断发展,究竟做出了怎样的应对?在AIGC技术大幅度压缩编辑出版周期、降低成本的背景下,出版机构怎样重新定位自身在内容生成和产品分发中的核心竞争力?8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出版研究院在上海书展的主会场上海书城发布《AIGC技术对中国出版行业影响及应用情况调研报告》,对人工智能技术给出版业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变革做了详尽分析。
这份调研报告是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出版研究院历时一个多月在系统分析全国各地1049份有效回收调研问卷、深度访谈十余家相关机构负责人的基础上形成的成果。报告从选题策划、内容创作、审核校对、装帧设计、出版印刷、用户体验和营销推广七个环节入手,对AIGC技术在出版业的优势表现和不足做了细致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应用建议和行业发展思路。
调研报告提出,面对AIGC技术给出版业带来的伦理、法律风险挑战,出版行业需要通过建立标注、溯源、伦理三大标准,培育版权可控平台,强化审核制度等行业共治来共同应对AIGC技术带来的挑战。专业语料仍然是出版业在AIGC时代的核心资产和结构性比较优势,高可信度和结构化的权威内容构筑了出版业的知识底座和竞争护城河。人的主体性在AIGC时代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编辑与作者要始终在创作把关和终审中发挥关键作用。出版机构要实现共建共享的协调发展,构建可信、共生、可持续的出版业新生态。
在发布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出版研究院和智象未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数智出版实验室”,推动学术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为出版业培育复合型、跨领域的数智出版人才。
在“数智出版的未来路径”圆桌对谈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出版研究院院长雷启立与果麦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瞿洪斌、智象未来内容创作业务负责人李雅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数字出版部副主任刘寅春等,围绕AIGC在出版行业落地的机遇与挑战、知识产权与版权保护、技术伦理与内容治理、出版新业态的商业模式等议题展开对话,共同探讨前沿技术赋能出版行业的发展机遇与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