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8月16日电 题:“小垃圾”有“大宝藏”——重庆加力促进资源再循环
新华社记者韩佳诺、赵佳乐、蒋彤
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或供热、炉渣可用于铺路或制砖;长江上打捞的漂浮物能变成燃料……这些环保举措都是重庆“点废成金”的资源再循环实践。
日前,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来到重庆调研,探寻这座城市如何对垃圾进行回收处理、实现资源再利用,走出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重庆三峰御临环保发电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只要经过妥善处理,就不再是废弃物,而是源源不断的资源。
在这里,每天有3000吨生活垃圾“浴火重生”。垃圾焚烧过程中,如何高效处理焚烧时产生的有害气体,是核心挑战。
“我们采用组合烟气处理工艺,其烟气常规污染物排放指标均可达到欧盟2010标准限额的1/10。”公司技术设备部部长李旭田说。
“这套工艺包括多道工序,我们于2018年从国外引进后,经不断调整实验,于2020年投入运营。”李旭田介绍,工艺的脱硝效率达到98%以上,能将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在20毫克每标准立方米以下,烟气的颗粒物排放指标控制在1毫克每标准立方米以下。
截至2024年12月,该项目累计处理生活垃圾约46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近127万吨,上网发电量20.45亿度,可满足约246万城市居民一年生活用电。
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是践行“变废为宝”的另一典范。
走进川维化工厂区,密密麻麻的管道纵横交错,闻不到一丝异味。很难想象,这里每年要处理3.5万吨具有强腐蚀性的废硫酸。
处理废硫酸技术含量很高。2017年,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了废硫酸再生循环利用装置,通过高温焚烧裂解、净化等工艺,将废硫酸重新转化为可用的合格硫酸产品,返回上游装置循环使用。
“这套装置让98%的废硫酸得以循环利用。”公司甲醇运行部西区副主任何强介绍,“现在公司既不需要外购原料浓硫酸,也不用额外支付废硫酸处置费用,每年可增效8000万元。”
在长江奉节段,一场“数字清漂”行动正在展开。
奉节县试点独立开发建设“‘江清岸洁’智管一件事”应用,并在长江、梅溪河等“一江四河”关键点位部署28处AI摄像头及巡航无人机定航巡查,实现了在奉节境内库岸线的重点区域、重点河段及垃圾聚集点24小时监控。
目前,奉节县境内水域年均打捞漂浮物2万余吨,以树枝(干)、秸秆、树叶、杂草为主,还有少量的塑料、泡沫制品等生活垃圾。
奉节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所所长吴福春介绍,县市容环卫所探索漂浮垃圾资源化利用,通过“打捞—卸载—分拣—转运—处置”的作业流程,分类处置漂浮垃圾,提高综合利用率,实现漂浮物“变废为宝”。
“分拣是将木材分拣出来,运往兴隆镇再生资源开发厂加工为燃料,而分拣后剩余的漂浮物则运往康乐镇进行焚烧发电处理。”吴福春说。
得益于这样的实践,奉节水域清洁指数综合评分提升27%,2025年一季度垃圾滞留投诉量同比下降63%。
在重庆,还有很多“点废成金”的故事。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更开辟了资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径。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重庆的绿色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