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国企是壮大工业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中坚力量,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正以重组整合强根基、以科技赋能提效能、以有效投资拓空间,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李镇强调,科学制定国资国企“十五五”规划,选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简称“战新产业”)培育的“主攻方向”,坚决避免“内卷式”竞争和盲目多元化。
“我们联合高校建了专家库,每个项目都要过‘技术关’,避免盲目跟风。”一位地方国企的投资部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虽然短期会少一些盈利点,但长期来看,守住主业、做精做强,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真正站稳脚跟。”
“十四五”收官:量质齐升筑牢发展根基
从“十三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瘦身健体”,到“十四五”深化改革的“提质增效”,国资国企实现了发展质量的历史性跨越。
2020年启动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3.8万户国有企业建立董事会,央企战新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国企“两非”“两资”清退任务基本完成,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资产超3000亿元。2022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9.4万亿元、净利润1.9万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30.03%、35.71%,99家国企入围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改革成效持续显现。
2023年6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也称为“新三年计划”。国资国企如何推进重组整合、科技赋能等方面,成为“新三年”的改革重点。按照计划,到今年三季度末,始于2023年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改革任务将基本完成。
在重组整合方面,重庆已将市属重点国企从51家整合为33家,法人主体压减近70%,经营性亏损面下降到14.9%,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在科技赋能方面,河南先后出台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措施12条、“人才小气候”10条、支持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32条等举措。以尼龙产业为例,某河南省属国有企业研发的国内首套10万吨/年艾斯安装置正式投产,实现对进口产品完全替代,带动千亿级尼龙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彰显国企在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
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与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决胜之年,国资国企交出亮眼“期中答卷”。
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属监管企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2.15亿元、利润18.7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5%、27.4%,利润总额年度目标完成率达89.4%;湖南省上半年20户省属监管企业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289.6亿元,同比增长8.8%,利润总额165.5亿元,同比增长3.7%,完成年度目标计划值的52.8%,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亮眼数据背后,是有效投资的强力支撑:宁夏回族自治区监管企业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3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60.7%,同比增加119亿元,增长7.2倍;湖南省国资委则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提速年”部署,省属监管企业全力推进年度铺排的1009个项目,计划投资1390.28亿元,上半年已完成投资522.08亿元;安徽省聚焦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前沿赛道,上半年投资新兴产业项目31个,投资金额18.6亿元,投资未来产业项目2个,投资金额1.3亿元,为产业升级注入“金融活水”。
安徽省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资本之力撬动产业升级,为经济增长积蓄后劲。一方面,要积极对接优质合作伙伴;另一方面,要借助产业资本优势,联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探索多元化的募资渠道。
“十五五”谋划:锚定战新锻造核心优势
“十五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国资国企的规划编制与战略布局,直接关系到国有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6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5年第二次专题推进会。李镇明确表示,要注重规划引领,系统衔接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科学制定国资国企“十五五”规划,基于企业自身战略定位和产业优势,强化整体统筹布局,选准战新产业培育的“主攻方向”,坚决避免“内卷式”竞争和盲目多元化。
对于如何把握2025年发展机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定调,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要求“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各地国资国企迅速行动,将“增强核心竞争力”作为规划编制的核心主线,形成“全国一盘棋、地方有特色”的布局态势。近期,多地国资国企都在紧锣密鼓地编制“十五五”规划。
8月7日,江苏省属企业“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召开。副省长李忠军提出,要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主业发展水平,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赋能主业发展,培育主业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向高端跃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7月10日,天津市国资委组织召开监管企业“十五五”规划编制座谈推动会。天津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勇提出,要更加主动地调整国有企业产业结构,立足主责主业和资源禀赋培育更多增长点,整合资源打造支撑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增长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明星企业,切实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2025年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暨党建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深化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专家的建言为规划落地提供了重要参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文魁认为,“十五五”期间,国企发展改革的第一着力点是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有利于创新的经营机制和公司治理。此外,应该致力于改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积极加大国资支撑社保、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协调发展方面的工作,以及继续实行国企股东结构优化,优化监管体制机制等。
现代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张柳思对记者表示,面向“十五五” ,地方国资应当紧密结合国家宏观战略布局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精心谋划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突出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同时兼顾短期实效与长期目标。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国资国企肩负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使命。随着“十五五”规划的落地实施,国资国企将在战新产业布局中持续发力,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