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十四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过90%,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邮政快递网,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运船队和世界级港口群,交通运输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大幅提升。
当前,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引擎、以绿色转型为底色的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比如,我国自主研发的CR450动车组实现时速400公里持续运行,创造高铁速度新标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填补了航空与高铁之间的速度空白。又如,农村智慧物流“最后一公里”加速打通,山东青州的“无人机+驿站”模式,山区农产品从采摘到送达城市消费者手中的时间缩短至48小时。
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多重制约。例如,多式联运衔接效能有待提升,部分重点港口铁路专用线接入尚未完全覆盖;不同运输方式在货物编码、单据格式等标准上存在差异,导致联运效率不高;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需加强,智能交通领域部分关键部件和核心专利仍依赖外部,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上还有提升空间;东部沿海地区智慧交通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中西部农村地区数字化改造进度相对滞后,数据共享不畅影响了跨区域协同效率。未来,要在产业布局、智慧升级、绿色转型等方面发力,向“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未来前行。
以一体化融合打破交通效率堵点。持续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提升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水平。加快推进多式联运“硬连接”,新增铁路专用线,推动提升重点港口、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覆盖率。深化“软衔接”改革,依托国家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统一货物追踪编码标准,实现海运、铁路、公路运输信息“一单到底”。推广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模式,通过补贴降低企业联运成本,提升全国集装箱铁水联运量。
以技术创新突破产业瓶颈。推动交通领域改革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传统交通运输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的深度联动。依托国家科研平台和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推动重大技术和关键装备研发突破,重点支持智能驾驶芯片、车路协同通信协议、智能导航终端等技术研发应用。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智能交通联合实验室,加速自动驾驶算法、新能源动力系统等技术成果转化。扩大自动驾驶出租车、智能公交等应用场景,积累安全测试经验。提升交通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动交通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以绿色转型重塑发展底色。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升全国铁路货运量和内河货运量占比。加大新能源装备推广力度,提高长途运输、公共交通、水运领域新能源车辆占比,加快充电桩、加氢站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新能源运输设备的后顾之忧。推广船舶LNG动力改造,完成沿海老旧运输船舶节能改造,降低内河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