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发布高级管理人员任职公告,宣布刘大超自8月12日起正式担任公司副总裁。这一人事变动距离该公司原副总裁、财务负责人、首席信息官宫永媛离任时间间隔不到一个月,引发市场对这家老牌银行系公募基金管理层调整的关注。

建行老将刘大超履新
长期深耕基金托管业务
公告显示,刘大超的任职已经建信基金董事会审议通过,公司将按相关规定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
公开资料显示,刘大超现年45岁,拥有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自2003年7月加入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以来,他长期深耕基金托管业务,先后任职于基金托管部、投资托管服务部及资产托管业务部,积累了丰富的资产托管与运营经验。
2025年7月,刘大超调任建信基金党委委员,一个月后正式出任副总裁。随着刘大超的加入,建信基金目前的高管团队中有4名副总裁,另外3人分别为莫红、张铮、吴曙明,其中吴曙明还兼任督察长。
前副总裁宫永媛“三职卸任”引关注
具体去向尚未公开
刘大超的任命,是建信基金近期高管调整的关键一环。就在今年7月24日,建信基金发布公告称,原副总裁宫永媛因“股东方另有工作安排”,离任公司副总裁、财务负责人、首席信息官三项核心职务,且未转任公司其他岗位,其具体去向尚未公开。
宫永媛的离任尤为引人注目。公开资料显示,她于2001年7月加入建设银行,在个人金融条线深耕超过17年,先后任职于个人银行业务部、个人金融部及个人存款与投资部。2015年11月,宫永媛升任个人存款与投资部资深副经理。2018年6月,宫永媛跨界进入建信基金,担任纪委书记、党委委员。2023年2月,宫永媛被任命为建信基金副总裁,随后在同年12月兼任财务负责人,2024年3月再添首席信息官头衔。
市场猜测,宫永媛的下一站或与建设银行集团内部调整有关。作为建信基金重要股东,建设银行近年来持续推进子公司高管交流,宫永媛的离任可能涉及集团战略层面的新一轮部署。
截至上半年资产规模1.43万亿元
公司加速非货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高管更替正值建信基金成立20周年的重要发展节点。作为国内首批成立的银行系公募之一,建信基金成立于2005年9月,注册资本2亿元,控股股东为中国建设银行,持股65%,其余股东为美国信安金融集团和中国华电集团,分别持股25%和10%。截至2025年上半年,建信基金资产管理总规模达1.43万亿元,其中公募管理规模9283亿元,服务客户近9300万。
经营业绩方面,该公司2024年实现净利润8.44亿元,资产总计118.05亿元,所有者权益98.30亿元。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建信基金近5年主动股票投资管理排名行业第9/95,近7年排名第9/75,8只基金近一年净值增长率跻身同类前10%。
业务结构上,作为银行系公募的典型代表,建信基金长期呈现“强固收、弱权益”特征。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固收类产品(债券型、货币型)规模占比超90%,而权益类基金(股票型、混合型)规模合计仅265亿元,较2022年末缩减48.47%,权益类资产规模提升成为战略转型核心目标。
为推进转型,2025年4月,建信基金宣布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不少于1.8亿元,此前已投入1.73亿元,释放积极信号。在产品布局上,该公司今年上半年新发10只基金覆盖主动含权、被动指数、短债等品类,其中科创综指ETF上市首日售罄,科创ETF产品线已形成差异化矩阵。
此次管理层变动恰逢建信基金成立二十周年前夕,被视为该公司优化治理结构、冲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刘大超的上任与宫永媛的离任,是建信基金股东协同与战略转型的缩影。当前,这家老牌公募正面临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期,随着科技金融战略的深化与管理层的更迭,其能否在保持固收优势的同时,提升权益投资能力,备受市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