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的手术室里,一台脊柱外科手术正在进行。主刀医生头戴轻便的AR眼镜,术野中人体内部结构的三维影像与实际组织精准重合,器械插入深度、邻近神经位置、骨骼结构等细节通过动态全息形式直观呈现。医生不必扭头查看屏幕,仅靠余光便可掌握关键信息,手中器械的每一次移动,都能在数字世界留下精准轨迹。
“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上海霖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霖晏医疗”)董事长刘洋指着视频中的手术画面说,他们正致力于让手术室里的每一件器械、每一个动作都“会说话”,进而构建一个虚实融合的“手术镜像世界”。
从八年前“构建数字孪生手术室的镜像世界”的想法,到如今自主研发的AR手术导航产品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三类证,并收录于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发布的《2025人工智能+卫生健康上海实践》,刘洋带领霖晏医疗走过了从“不被相信”到“行业首创”的突围之路。
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刘洋,探寻这家企业如何运用AI、AR等技术为手术赋能,从脊柱外科领域着手,逐步搭建覆盖全外科领域的手术室数字生态,用科技力量推动“医疗平权”从理念落地现实。
从“冷兵器时代”到“钢铁侠盔甲”
“八年前,当我站在手术室旁,看到医生手持针、刀、钻等器械开展手术,却无法实时看到手术器械进入人体的位置、角度、深度,无法获取器械间的交互数据时,突然意识到,手术室竟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刘洋表示。
刘洋认为,就像汽车尚未发明时,骑马的人难以想象仪表盘和导航的存在,当下手术室内也正发生着类似情况。科技为手术室赋能的机遇,正悄然来临。
2016年底,刘洋怀揣“构建数字孪生手术室的镜像世界”的想法,启动了第一代原型机的研发。初代原型机外形丑陋、机身笨重,活像个“铁疙瘩”。当他将其展示给医生时,不少人质疑他是骗子,更有人开玩笑打赌,说这机器要是能成,自己就把桌子吃了。
原型机研发路上遇到的阻碍,未能击退刘洋。此前20年横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创业经历,让他坚信,当前技术发展水平已足以给手术带来质变,AI+AR技术未来必将重塑手术的格局。
转机源于入选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生物医药科技支撑专项项目。获得支持后,刘洋及团队扎根研发一线,从产品样机到原型机的优化,再到动物实验、人体实验的开展,耗时七年反复打磨,终于成功研发出一款手术导航系统。
2024年,霖晏医疗自主研发的Holonavi S脊柱外科手术导航系统,获批NMPA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业内先锋。该系统由控制主机、光学追踪仪、导航工具及增强现实专用眼镜软件组成,融合AR增强现实技术与AI算法,可让医生凭肉眼“透视”患者体内结构,实时获取器械操作数据。
“手术导航系统就像给医生装上了‘钢铁侠的盔甲’。”刘洋笑道,医生的经验与直觉仍是手术成功的核心,而导航系统能让经验和直觉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从单一工具到手术室数字生态
在霖晏医疗的实验室里,一场神经外科手术模拟实验有条不紊地展开。佩戴AR眼镜的研究员轻划指尖,患者脑部CT的断层影像随之放大,各种细节观测、操作轻松完成。操作台上,虚拟的器械操作路径精准指向患者脑部患处,实时向研究员提示操作要点。
“手术导航系统就像医生的隐形助手。”刘洋称,它不改变医生的手术习惯,而是将导航系统巧妙叠加在手术操作中,通过AR技术解决医生“眼睛看不到”的难题,借助AI技术攻克“大脑记不全”的困扰,让原本复杂的手术操作更简单、更流畅、更安全。
让工具更懂医生需求的理念,贯穿于霖晏医疗产品开发的始终。比如,为平衡手术导航系统的精度与效率,团队将临床精度控制在毫米级,满足脊柱外科手术需求的同时,大幅缩短手术准备时间。
随着手术导航系统持续精进,霖晏医疗正在构建覆盖围手术期设备、工具、服务及数据的生态闭环,进一步满足医生各式各样的手术需求。公司开发了高端、旗舰、简易等多种型号的设备;围绕手术专用工具建立起产品矩阵,按照不同手术场景进行配套;推进智能手术工具、科研培训等辅助工具的研发。
面向未来,霖晏医疗正在打造手术室的全套数字生态。刘洋透露,手术数据的积累与应用将成为AI医疗企业的新增长点,而平常较难获得的手术数据,公司可借助手术导航系统轻松采集。“霖晏医疗未来发展的核心优势就是手术数据。依托这一优势,公司正与多家医院洽谈,共同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
从中国创新到全球“医疗平权”
“海外骨科市场规模是国内的10余倍,患者数量约为国内的2倍,这块市场必须拿下。”刘洋表示,尽管公司尚未正式启动出海业务,但团队前期已研究了欧美、东南亚等地的医疗器械注册规则,并与10余个国家的潜在合作方展开沟通,力求“先扎根,再结果”。
“拿证没有难易之分,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当地临床的实际痛点。”刘洋说,霖晏医疗开拓全球市场,更深远的考虑是推动“医疗平权”的实现。
在刘洋看来,顶尖医生的数量有限,而年轻医生若想快速进阶为复杂手术的操作者,就要借助称手的辅助工具。就像F1赛车手毕竟是少数,自动挡汽车让更多人学会驾驶,公司的设备要让更多医生有能力安全开展复杂手术。这在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国家和地区,意味着能拯救更多生命。
如今,霖晏医疗实现“医疗平权”的愿景,正从脊柱外科向全外科领域延伸。“外科手术都需要精准定位和信息交互,这正是我们的技术优势所在。”刘洋介绍,目前,公司已着手布局神经外科、骨科等领域的新品研发。霖晏医疗通过产品梯度化布局,让“医疗平权”落到实处。
刘洋透露,霖晏医疗已收到近40家医院的采购报单,全国销售网络与服务体系也已初步搭建。公司的AR脊柱外科手术导航系统,预计在今年下半年正式进入医院应用。
“医疗不是追求速度的行业,而是需要深耕的行业。”刘洋坦言,团队会从术前规划到术中配合,全程跟进产品的临床使用情况,就像当年汽车被发明出来后,需要有人教大家如何驾驶。公司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手术导航系统的“驾驶体验”打磨到极致,让医生能轻松、安全地用好这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