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央行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间,信贷投向结构发生深刻演变,主要驱动因素由重资产行业向高质量发展领域升级换挡,新增贷款结构已由2016年的房地产、基建贷款占比超过60%,转变为目前的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占比约70%。
《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央行将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力度和节奏。其中再次提到,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五篇大文章”领域占新增贷款比例约70%
日前,央行公布了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其中信贷单月数据波动引发外界广泛关注。《报告》强调,目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和广义货币M2(广义货币)余额已分别突破430万亿元和330万亿元,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在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的同时,需要不断优化信贷结构。
《报告》透露,过去十年间,新增贷款结构已由2016年的房地产、基建贷款占比超过60%,转变为目前的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占比约70%。
其中,科技贷款多年来持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2025年6月,科技贷款同比增长12.5%,比同期本外币贷款增速高5.8个百分点;绿色金融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持,绿色贷款余额由2019年末的9.9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36.6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
普惠金融量增面扩,2018年末以来普惠小微贷款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2024年末普惠小微授信户数为6099万户,大约是2018年末的3倍。养老产业、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增速也均持续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记者注意到,《报告》以专栏形式介绍了普惠小微金融服务十年成就与未来展望。《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5万亿元,在企业贷款中的占比由2014年末的30.4%提升至38.2%,近十年年均增速约15%;2025年6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3.48%,较LPR改革前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融资情况不断改善,但受部分小微企业自身经营压力增大、银行尽职免责机制可操作性需进一步增强、融资担保和信息共享等配套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因素制约,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质效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报告》称。
《报告》表示,未来,央行将通过研究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进一步细化实施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发挥政策工具的协同效应等措施,全力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不断提升可获得性、可持续性,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
《报告》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贸易壁垒增多,主要经济体经济表现有所分化,我国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同时,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报告》介绍,下一阶段,央行将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其中提到,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记者注意到,自2024年三季度以来,央行发布的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均提到,“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通胀数据,CPI同比0%、前值0.1%、环比0.4%,CPI当月同比由涨转平。
《报告》指出,物价水平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向好,但一些行业领域存在低价过度竞争,外需也在收缩,加大了经济供需平衡压力。近期中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提振消费的宏观调控思路也在逐步有效落地,这些方面对物价的合理回升也将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