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的光伏产业园区,一排排由国家电投集团黄河公司为主力军打造的蓝色光伏板向阳而立,熠熠生辉,如同一片蓝色“海洋”。
“以前这里风沙满天,一年刮到头。风一吹起来,站在十几米外连人都看不见。”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铁盖乡下合乐寺村的牧民叶多说,“现在光伏板下的牧草多了,我们家300多只羊全在光伏园区里放养,羊吃得饱、长得肥,自家的收入也从原来的一年三万多元变成了如今的七八万元。”
今年是“两山”理论提出20年。叶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正是各地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写照。
此前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
——能源绿色转型绘就富民长卷。紧邻三峡大坝的许家冲村,距离坛子岭景区仅1公里,30年前为支援工程建设举村搬迁。村里创业致富带头人谢蓉,率先推出牵花绣非遗手工艺,随后又创办村里首家民宿,打出“吃移民饭、住移民家,看三峡最美夜景”的招牌。
如今,村里38家民宿集群崛起,形成“党支部+合作社+村民”发展共同体。2023年村集体收入超80万元,人均收入超3万元,比2018年大幅增长。
在山东,海阳核电“暖核一号”核能供热项目自2019年投运以来,已成为烟台海阳、威海乳山两市40万居民1300万平方米的清洁热源保障,累计供热1432万吉焦,节约原煤消耗约1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36万吨。与此同时,由于所供热量的四分之三来源于回收原本排向环境的热量,改善了区域供暖季海洋生态环境。
“室温在23摄氏度左右,取暖费每平方米价格比之前低了1元,空气也更干净了。”住在距离海阳核电厂20公里的成女士说,“我们享受到了绿水青山的美丽,也得到了金山银山的实惠。”
《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显示,十年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供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支撑了美丽中国建设。
——科技创新培育绿色发展动能。在我国首个万吨级绿氢示范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现场,近55万块光伏板相连成片,产出的绿氢被输送至附近的塔河炼化,助力炼化企业降碳增绿;在上海,国内首套10万吨级兼容燃煤燃气低浓度二氧化碳捕集装置——长兴岛电厂CCUS创新示范项目,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打通“碳捕集+碳运输+碳利用”全流程,让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相得益彰。
“我们依托自主创新的气凝胶绝热技术,通过‘一步催化法合成硅酸酯’和全球首套全自动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艺,降低生产成本12%,提升能效10%以上,为石化、钢铁、建筑等行业提供高效节能解决方案。”中国化学华陆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专家表示,科技创新已成为传统产业“点绿成金”的关键所在。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创新对绿色转型的关键引领作用,开展多层次试点,推进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断擦亮美丽中国绿色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