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浮动费率基金、科创债ETF等创新产品陆续推出,公募高质量改革方案的落地节奏与焦点问题持续在业内探讨中。
近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相关解读在业内流传,其中,关于优化基金运作模式、合理调降公募基金销售服务费、改革基金公司绩效考核、推动权益类基金产品创新等热点讨论在业内引起共鸣。
早在今年5月,证监会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围绕着公司治理、产品发行、投资运作、考核机制等基金运营管理多个关键层面,细化25条举措,全方位勾勒出公募基金行业改革发展的路径蓝图。
“公募改革25条”推出已有三个月,细节也在陆续落地中,具体来看,业内讨论与关注的核心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新产品持续落地和实施推进节奏;
二是业绩比较基准指引以及基准库、绩效考核均有望年内落地,财联社记者获悉,基准库或在三季度末左右推出;
三是费率改革第三阶段,销售服务费改革或在近期落地;
四是投资者盈亏比的信披新规、薪酬管理等明年或推出。
关注点一:浮动费率基金审批将常态化,产品注册节奏有望加快
作为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品改革,浮动管理费是最先落地,行业首批26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5月16日上报,5月23日获批注册,27日启动募集,合计募集金额约259亿元。第二批获批12只产品覆盖多个主题,当前已经陆续进入发行阶段。
此前,监管已经表态,接下来浮费基金将进入常态化注册。
当前业内围绕浮费基金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存量处置、创新方向以及是否向其他类型扩展上。据了解,当前浮动基金发行依然集中在权益规模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头部试点评估,其他公司再跟进。
关于推进节奏上,头部之外的基金公司或将在头部一年试行之后再做评估跟进情况。 关于存量是否改造,需等浮费基金运行一年后再做探讨。 关于是否会覆盖至其他类型产品,根据一线反馈显示,浮费基金仅限于主动权益类产品,其他类型产品收费模式不会变,但是推动行业进一步降费则在预期之中,此外,近年来各家发力的固收+基金是否会采取浮费模式则在讨论中。 关于基金公司对浮费的自主权上,业内较为明确的说法是不鼓励“费率战”。但是对于浮费基金的模式创新,比如逐笔计提业绩报酬模式、支点式,均有申报窗口。
产品注册安排也是此次改革的焦点。
财联社记者获悉,基金快速注册机制或将落地,不同产品的原则性审批时间为:
1、股票ETF原则上自受理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 2、对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和场外成熟宽基股票指数基金,原则上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 3、对明确约定最低持股比例要求的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原则上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
值得注意的是,科创债、绿色债相关基金产品也有望迎来审核加速,而各家基金公司发力的固收+产品因含权也得到较多的鼓励与支持。
关注点二:费率改革第三阶段有望近期落地
费率改革自2023年7月改革进入实操阶段以来,行业已走过两年历程,费率改革第一阶段存量产品降费、第二阶段规范公募基金交易佣金等工作已完成。
数据显示,在两个阶段降费后,2023年、2024年两年管理费率减少202.86亿元,降幅超14%;交易佣金、基金托管费两年的降幅分别为41.36%、9.4%。
业内也较为期待费率改革第三阶段的落地。当前也有消息传出,合理调降公募基金的认申购费和销售服务费也将在近期落地。其中,业内探讨直销让利不收取销售费用,而代销尾佣则需要进一步降低。
此外,在大规模宽基ETF降费后,关于场外指数基金、货币基金等规模较大产品的管理费与托管费率的费率自主权在基金公司,进行相应的引导。
而基金运作环节中的费率有望进一步降低,比如基金登记结算、指数授权使用、信息披露、审计等相关固定费用。
在今年4月,多家基金公司收到指数公司调降指数授权费的通知。指数公司下调ETF等指数使用费,普遍打八折。此前,货币经纪服务费率也进行了相关下调。
在机构投资者方面,有消息指出,重点发展直销柜台业务,以降费让利的形式呼吁保险、理财、FOF使用该平台。
关注点三:业绩比较基准指引以及基准库或在三季度末推出
公募改革25条中指出,要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并与浮费基金收费挂钩。财联社记者获悉,当前业绩比较基准库已经在准备中,有望在三季度末推出,在基准库的设置上,或分为一类库、二类库。同时,监管也会给予充足的时间进行过渡。
根据已有的消息显示,业绩比较基准的调整可根据公司自家情况决定,在调整基准时坚持不改变投资范围、投资目标、投资比例限制和投资策略这四个核心指标。
在业内看来,这是统一给全行业所有基金公司一次梳理产品线的机会。基金公司也较为关注,原合同约定持有人大会才能修改业绩比较基准,也有观点指出,在此次调整中可以不开持有人大会,减少额外的工作。
关注点四:考核评价与薪酬改革看点,去明星基金经理化成共识
对于考核、基金经理薪酬以及投研集中在对主动权益基金方面。
比如,此前公募改革25条中已经对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制定了相关的比例约束。基金公司股东和董事会对公司高管的考核,基金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基金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对基金投资收益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其中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这一指标主要针对主动权益基金,而绩效同样如此。此外,业内还对基金经理跟投以及自购锁定期进行了相关讨论。比如允许并支持递延奖金跟投等。
在投研上,业内对“去明星基金经理化”已有共识,尤其是头部需要担负起破题的职责。
有消息指出,未来将在公募REITs、指数基金等产品类型上,试点团队制模式,对外披露管理团队,弱化基金经理个人。
此外,在基金经理管理半径与持股集中度上,有业内人士建议,基金公司内部解决管理规模比较大的基金经理的持股集中度问题。千亿规模基金经理或难以再现。
关注点五:信披更加透明,强调披露盈亏比
据了解,在基金信息披露方面,投资者盈亏情况也将纳入,有消息显示,明年可能会推出针对主动权益基金的信息披露模版,在新产品上作出调整,比如披露综合费率情况、投资者盈亏情况、业绩比较基准对比情况、管理人费用收取情况等。
此外,信息披露费用调降也在业内讨论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