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在百亿阵营里?谁又悄然跌出榜单?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二季度末,非货币型基金中共有277只产品跻身“百亿俱乐部”,相较年初进一步扩容,显示出资金对优质资产的持续追捧。其中,主动权益类基金共计25只产品仍然稳居百亿之上,虽较一季度略有回落,但整体维持高位运行。
与数量变化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这批百亿基金的构成变化。与2021年巅峰时期相比,当时共有71只主动权益基金规模超过百亿元,如今仅14只产品仍坚守百亿阵营。也就是说,57只基金在过去四年间“跌出”百亿门槛,显示出主动权益板块内部的一轮深度“换血”。
有不具名业内人士指出,主动权益基金作为“市场温度计”,其规模变动往往能折射出资金的风险偏好和主题偏移路径。“四年间的这场洗牌,更像是一次风格周期的缩影:从消费独秀到成长当道,从老将坚守到新人上位。”
百亿“黄金时代”谢幕,仅14只留守
时间回到2021年,主动权益基金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当年年初,全市场共有71只主动权益基金规模超过百亿元,这一数据不仅是当时的历史高点,也标志着“爆款基金”与抱团交易共同催生出的阶段性繁荣。
然而,这样的繁荣未能延续。到了2025年中期,上述71只百亿主动权益产品中,仅有14只仍保有百亿规模,超过八成的昔日“巨无霸”产品已经退出百亿行列。与当前25只百亿基金名单对比,其中仅14只是从2021年延续至今,剩余11只为后续新晋的产品。
不少明星基金经理也经历了从“顶流”到回落的周期。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在2021年初一度管理超670亿元,如今规模缩水至349.43亿元,不过位居主动权益基金规模首位,朱少醒的富国天惠精选成长的合计规模也从306.81亿元回落至235.44亿元。
部分基金在四年间维持住了百亿规模,如葛兰、赵磊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2021年初规模为232.43亿元,当前最新规模为308.01亿元;谢治宇的兴全合润从205.99亿元增至218.55亿元。
更典型的则是那些“高位陨落”的产品。比如鹏华匠心精选曾在2021年初规模高达293.40亿元,如今已不足70亿元;汇添富中盘价值精选则从276.09亿元大幅缩水至64.46亿元;兴全新视野四年前规模290.92亿元,目前已不足88亿元;华安聚优精选和南方成长先锋也分别从超过230亿元和220亿元的规模,退步至当前的37亿元和35亿元。这些基金在四年间的迅速回落,既体现了主题风格退潮后的规模压力,也暴露出部分产品对市场切换的适应不足。

与此同时,2021年之后至今有11只新产品跻身百亿阵营,其中多数产品具有明显的成长属性,重仓方向集中于医疗健康、先进制造、新能源与AI产业链等赛道。这些产品大多成立时间不长,却依靠显著的阶段性收益完成了从小规模到百亿体量的跨越,成为市场轮动与资金偏好的集中体现。
其中,大成高鑫在过去四年间的规模增长较多,从2021年的20.74亿元增长至当前的179.16亿元;广发多因子则从1.24亿元跃升至126.90亿元,增长125.66亿元;兴全商业模式优选从10.72亿元增长至130.58亿元。华泰柏瑞鼎利和安信稳健增值同样完成了百亿级别的突破,前者当前规模117.74亿元,后者为103.71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从2021年至今,百亿基金的标准未变,但“上榜逻辑”已经发生变化。过去可借渠道助推与市场情绪冲规模,如今更需依靠持续的业绩表现与配置敏感度留住长期资金。在估值切换与风格震荡交替的市场中,唯有那些能够穿越周期、长期积累口碑的产品,才真正配得上“百亿”头衔。
二季度零晋级,两只基金跌出百亿阵营
从短周期来看,今年二季度主动权益百亿基金并未出现新增入列者,而是经历了一轮小幅出清。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共有27只主动权益基金规模超过百亿元,到了二季度末,这一数字下降至25只,意味着有2只基金跌破百亿门槛。
这些跌出百亿的产品中,汇添富基金旗下的消费行业主题产品出现轻微规模回撤,由胡昕炜管理的汇添富消费行业基金在一季度末仍维持110亿元的体量,但二季度末规模缩减至99.83亿元,仅一步之差失守百亿红线。而招商基金的招商优势企业跌幅更为明显,从一季度末的101.46亿元下降至81.32亿元,显示出资金出逃的趋势。

造成这些基金跌出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汇添富消费行业所受影响,更多来自消费板块整体的持续疲软,使得原本稳定的资金池出现松动。而招商优势企业在主题偏好转移中难以突围,未能牢牢吸引新增申购。
业内人士表示,百亿基金的规模并非一劳永逸,尤其在市场震荡与热点频繁更替的背景下,一些边缘型产品若未能及时适应节奏,极易被市场淘汰出局。从渠道端反馈来看,当前投资者对基金的耐心正不断缩短,而对业绩、风控能力以及基金经理稳定性的考察愈加严苛。
百亿主动权益冷热分化,主题风口产品领涨
年内市场结构性机会频现,不同风格和行业主题的轮动使得主动权益类基金收益分布明显拉开。根据最新统计,在当前仍处百亿规模之上的25只主动权益基金中,年内收益率表现呈现强分化格局,涨幅前列的产品大多紧扣风口主题,展示出极强的弹性与成长力。
领涨者中,鹏华碳中和主题无疑最为抢眼,截至8月15日年内收益率已高达68.61%。该基金由闫思倩管理,产品规模也突破百亿元,达到108.63亿元。
紧随其后的则是张璐管理的永赢先进制造智选A,年内收益为60.18%,当前规模达到138.45亿元,显示其已不再是短期热点驱动下的“小规模黑马”,而是真正成长为百亿量级的主流配置产品。该基金以人形机器人、自动化制造等硬科技方向为核心持仓,在产业链启动初期便积极布局,受益于制造业升级趋势与资金情绪共振,取得了显著的超额收益。
在医疗健康板块中,赵蓓管理的工银前沿医疗表现亦不俗,年内收益为32.50%,当前规模约为105.90亿元。该产品重仓创新药、生物技术与医疗设备,在二季度医药行业阶段性回暖中把握住了反弹窗口。相比传统医药主题,该基金在选股上更具主动性与进攻性,是近年来工银瑞信在主动权益领域的代表作之一。
此外,傅鹏博与朱璘联合管理的睿远成长价值年内收益达到30.96%,基金规模高达186.66亿元。
在维持百亿规模的“老将”中,谢治宇、薛怡然管理的兴全合宜同样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年内收益达到27.38%。葛兰、赵磊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则录得26.28%的收益。
不过,与这几只产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百亿基金收益率徘徊在个位数甚至负值区间。如刘彦春管理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年内净值下跌0.17%,萧楠的易方达消费行业下跌3.76%,兴全趋势投资下跌2.25%。表明在市场结构分化明显、题材转换迅速的背景下,未能精准踩中赛道的产品极易掉队。

从整体来看,2025年以来百亿主动权益基金的收益水平虽参差不齐,但具备明显结构性亮点。主题型产品继续在特定板块行情中放大收益弹性,且越发受到资金认可;而那些能穿越周期的长期产品,则以相对稳健的增长持续积累规模与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