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8月15日电 (谷青竹) 近年来,我国科技产出量质齐升,正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不断占据领先地位。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蝉联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研发人员、高水平论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位居世界第一。而纵览国内,长三角地区凭借独特的区域优势、雄厚的经济基础、丰富的人才储备和完备的科研体系,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一马当先。这一周传来的我国诸多世界级科创成果捷报中,便处处可见长三角做出贡献的身影。
· 8月11日,我国智能育种攻关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发表论文,首次提出作物-机器人协同设计理念,并研制出世界首台可自动巡航杂交授粉的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打破杂交育种和制种瓶颈。结构型雄性不育系创制技术和智能育种机器人相关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和PCT国际专利。
解读: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联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将机器人育种家与从头驯化、育种加速器等新一代育种技术融合,首次打造出“智能机器人育种工厂”,实现了优异品种的智能快速定制。将“吉儿”系统应用于大豆,首次实现结构型大豆雄性不育系快速创制,有望为我国率先突破大豆杂交育种,大幅提高单产,提供具有非对称优势的新一代智能育种技术和智能装备。
种子是农业革命的源头,育种技术革新和品种升级换代是驱动绿色革命的关键引擎。该研究开辟了“BT(生物技术)筑基+AI(人工智能)赋能+Robot(机器人)劳作”的BAR(智能育种)模式,标志着我国率先完成自主产权的智能机器人育种闭环技术体系构建,在生物育种范式革新方面展现了“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重大应用前景。
· 8月12日,我国创造了中性原子体系无缺陷原子阵列规模的世界纪录,为大规模中性原子量子计算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解读:量子计算有望在化学催化、材料合成、药物研发等多个领域提供远超经典计算机的算力,因此被当代物理学界视作“圣杯”,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制高点。
目前,国际上有多条研发量子计算原型机的技术路线,与超导、光量子、离子阱等技术路线相比,中性原子可谓“后起之秀”。2023年12月,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团队的成果登上《自然》杂志,利用中性原子体系研发出有48个逻辑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原型机,展示出这一技术路线的巨大潜力。
而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合肥实验室上海基地)、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成的联合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60毫秒内成功构建多达2024个原子的无缺陷二维和三维原子阵列,并确保了未来可直接应用于数万原子规模的无缺陷阵列重排。
在《物理》杂志网站上,中国科研团队展示了一段以“薛定谔的猫”为主题的动画——猫和文字都由铷原子排列构成,可连续变化,形象地展示了科研团队任意重排中性原子的本领。在性能指标方面,这一我国最大规模原子量子计算系统的单比特门保真度达99.97%,双比特门保真度达99.5%,探测保真度达99.92%,已追平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国际最高水平,为构建基于中性原子阵列的容错通用量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
· 8月12日,宁波甬江实验室开发的新一代电机控制器正式亮相,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解读:电机控制器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电动设备中,宛如手机、电动汽车、家用电器、工业设备的“电动心脏”。目前,行业可查的电机控制器最大功率密度约为40kW/kg,而甬江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电机控制器达到70kW/kg的重量功率密度,且达到57.6kW/L的体积功率密度,刷新行业纪录的同时更实现了“小体积、大功率、低损耗”的协同突破,为续航、载荷与系统布局带来更多可能。
据悉,甬江实验室于2024年6月发布了首代功能样机,与近期推出的第二代控制器相比,在一年多时间内产品功率密度已提升近3倍。在目前3项独家专利技术的融合应用下,新控制器的综合性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