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韩宋辉
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强调,加力支持小微企业。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调研重庆、山东等地发现,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去年10月牵头建立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下称“协调机制”)已在各地落地,一条由各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共同参与、相互赋能的融资通道已经搭建,引导金融活水润泽各地小微企业,助力其扩大生产、引进技术、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万千小微企业发展韧性。
记者调研走访看到,协调机制推进近一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从不敢贷、贷不到、贷不够转变为愿意贷、容易贷、贷得足,真正实现了“让依法合规经营、有真实融资需求、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都能通过协调机制获得发展所需要资金”的协调机制建设初衷。
挖数据、建机制
让“隐形”优质企业“显形”
在重庆璧山区浩森摩托车的工厂里,工业机器人与工人协同作业,精密制造出一辆辆越野摩托;在江津区先锋镇有一条花椒路,一颗颗饱满的青花椒正在被装袋,通过直播间销往全国各地……从智能制造到传统农业,重庆产业链庞杂,小微企业众多。
小微企业普遍缺抵押资产,盈利和纳税都不多,常常面临融资难、融资贵。“但不代表这里没有优质企业。”重庆金融监管局普惠金融处处长陆玉说,关键是要让“隐形”的优质企业“显形”。
何以破局?深挖数据。在重庆金融监管局搭建的“金渝网”上,记者看到,由一个个企业串联起43条产业链的资金图谱灵动地闪烁着,每一个“闪烁点”背后,都是企业的资金往来。
“我们首先对监管部门积累的金融数据开展深度挖掘,形成企业画像名片;然后,建立4133条资金映射规则,绘制全市现代产业43条产业链的资金图谱。”陆玉说,重庆市重点产业链24万户制造业企业、供应链370万户经营主体之间的上下游关系都在这里。
如何用好“金渝网”呢?记者调研发现,重庆金融监管局通过深入分析“金渝网”数据,精准刻画企业“还款置信度”,挖掘出那些有需求、有潜力的优质企业,并生成推荐名单推送给银行。
在重庆璧山八塘镇的菜园子旁,工人们正在将大量新鲜高山蔬菜、生态禽蛋装入冷链车,它们将被端上寻常百姓家的餐桌。“幸好农行巴南支行依托推荐名单来走访,又给我们投放了200万元纯信用贷款,保住了这些订单和乡亲们的生计。”重庆勐马初心农产品有限公司创始人黄道宽对记者感慨道。
从无抵押物不敢贷,到发放纯信用贷款,对于农行巴南支行而言,“金渝网”的“白名单”在其中起着赋能、革新、创新三重作用。“一是政府部门的赋能,确保了企业数据的真实性,增强了银企之间的信任感;二是通过对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分析,可以革新银行授信方式,不再只依赖抵押物和企业利润表,而可以依据企业真实经营数据授信;三是上述现代产业资金链图谱,可以帮助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农行巴南支行普惠部负责人赵凯说。
这些实践背后,是协调机制推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更好协同,形成乘数效应,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
在实践中,各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不同做法。山东金融监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针对有融资需求但暂不符合办贷条件的企业,山东建立了小微企业融资“联合会诊”机制,对这些企业联合会商辅导,形成“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协商解决—跟踪辅导”的工作闭环,协同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联合会诊”打通了许多小微企业的融资通路。在潍坊,天信散热器公司经其获得900万元科创积分贷,贷款利率较常规贷款下浮109个基点至3.41%;在寿光,三洋进出口贸易公司首次实现了出口收汇报关单融资;在东营,华盛橡胶公司因此获得“融资+结算+避险”全链条金融服务……目前,山东开展“联合会诊”1366次,推动解决4422个企业的4520个融资难题。
专家表示,协调机制的核心是搭建起政银企精准对接的桥梁。重庆、山东等金融监管局的差异化探索,都更全面掌握了辖内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这个过程,不仅解决了银行对企业不了解、不信任等痛点问题,还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银行放贷难路上最关键的堵点。
多部门联合施策
合力破解价值认定难题
小微企业往往是某些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但普遍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融资难题长期存在。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是轮胎产业重镇。“在摸排走访中,广饶长冠公司向走访人员提出了融资需求,但因轻资产、缺抵押,银行放贷有顾虑。”东营协调机制工作专班人员介绍,为找准症结,专班工作人员实地调研企业生产状况,发现这是一家有前景的公司,具备年产3万吨再生胶产能、产能利用率100%,智能化生产、环保工艺等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如何将技术、订单、前景等“软实力”转化为价值认定,是许多与广饶长冠公司类似的小微企业亟须破解的融资梗阻。“联合会诊便在此时发挥了关键作用,将当地发展改革委、科技局等部门整合到一起,共同为企业软实力认定铺路。”东营协调机制工作专班人员表示。
以广饶长冠公司为例,结合公司专利证书、长期供货合同、良好的环保记录等,东营发改部门为其出具了“年产3万吨再生胶提升改造项目”备案证明;东营科技部门将其纳入科创企业扶持政策;东营金融监管分局则研判出其符合协调机制五项标准和科技金融相关政策。
“政府部门的认证,让我们对再生胶行业的技术壁垒、市场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可以更精准评估企业的技术实力、订单稳定性和行业前景,支撑我们为广饶长冠公司办理了1000万元科技信用贷款。”邮储银行东营分行行长邵雷说,经过“联合会诊”拿到贷款的企业案例还有很多。
协调机制工作专班统筹各个政府部门,共同为有融资困难的小微企业把脉拿方,这个过程不仅让银行重估企业价值有了抓手,也切实帮助小微企业修复了资质瑕疵、解决经营发展难题。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协调机制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落地做法。在重庆市江津区,江津金融监管分局联合江津区发改委发布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运行方案,组织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全部镇街、辖内银行机构主要负责人共同推动方案落地,一方面对当地四大工业园区现场宣讲了金融产品政策,另一方面在基层形成服务联络网,确保与乡镇、园区企业对接全覆盖。
协调机制启动近一年来,类似“联合会诊”工作已经融入多地政府部门日常工作。山东省邹平市副市长王强说,协调机制工作已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规划,并出台了相应评估方案,激励市发展改革局、科技局、工信局、税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各部门积极参与。工作形式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建立了工作群,方便具体问题随时协调;线下建立了召集机制,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亮点进行表扬,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政府部门还联合开展政策宣介活动,打通各部门政策壁垒,让小微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我们与科技局、商业银行一起联合开展‘金融+’活动,从科技企业扶持政策、财政贴息、信贷优惠措施等方面对科技企业进行一揽子政策宣介,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政策优惠,降低融资成本。”邹平市发改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多部门合力下,信贷资金活水正被疏浚到千行百业、千企万户。记者获悉,协调机制启动以来,重庆向31.32万户次“推荐清单”小微企业投放信贷6288.81亿元;山东则有32.63万户“推荐清单”小微企业获得贷款、获贷率89.11%,银行机构通过协调机制累计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17万亿元,平均年化利率4%。
千企万户大走访
精准滴灌企业真实融资需求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截至2024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6000万户。要广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必须对小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进行大摸底。这是协调机制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确保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小微企业真实需求的“第一公里”。
在重庆江北区星澜社区网格驿站,记者看到了打通这“一公里”梗阻的最基层触角。“以前我们拓展业务挺困难的,接触企业时面临较高的信任成本。后来,社区、街道工作人员组成了‘红金渝’专职网格员,和我们一起走访企业,了解企业真实金融需求和经营情况容易多了,今年上半年我们一起走访了700多家小微企业,投放贷款4000多万元,接近去年全年投放金额,更好地满足了企业真实金融需求。”交通银行五里店支行金融网格员张亦君说。
协调机制启动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组建网格员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行动,深入各区县、各街道、各园区摸排小微企业。在山东寿光,工作专班梳理出约9万户正常经营的小微企业,深入乡村、社区、园区开展全方位走访;在重庆全域,全市38个区县组建超万人“红金渝”专职网格员队伍,与金融机构派出的1万多名金融网格员一道摸底小微企业经营情况和融资需求。
当前,各地普遍都在结合当地特色优势打造产业园区,这里蕴藏着大量的小微企业,也潜藏着大量的金融需求。以重庆双福工业园为例,汽摩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农贸产业等小微企业共有9000余户、个体工商户16360户。
为方便园区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在许多产业园区设立了集中办公点。在双福工业园,多家银行机构派员常驻办公点,设立综合协调组、融资摸排组、金融服务组以及要素保障组,实现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摸排、信贷服务方案设计、困难问题协调一条龙服务;在山东邹平铝产业园,金融监管支局设立了“金融+”工作室,针对铝产业集群科创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的特点,银行机构人员驻点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
线下走访之外,为方便小微企业线上咨询业务,一些地方还开通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属服务热线”。在山东桓台发改局的一处办公区,多名银行机构值班人员正在一通接一通地给小微企业主拨打电话,为小微企业提供“政策解读-需求对接-问题解答”一站式电话服务。
透过上述一个个服务驿站、集中办公点和服务热线,可以看到,这项由两大国家部委牵头、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参加、区县工作专班落地执行的协调机制,已向下扎根到产业深处,不仅有效提升了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便利性,更成为了万千小微企业解难题、谋发展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