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文库”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建言——
哲学社会科学如何赋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这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化拓展,也是对新时代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助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在昨日举行的“助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五大文库’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结合“五大文库”首批成果特色,立足各自学科领域,交流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立足上海实践,提供上海样本
“五大文库”注重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既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样本”,又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提供理论阐释、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以其中的“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文库”为例,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体系”和“上海实践”两大核心内容,既以学科资源呈现理论深度,又以上海实际体现实践厚度。
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以“国家使命-历史演进-内在逻辑-新内涵-实践路径”为框架全面系统阐释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他指出,前瞻性、系统性谋划“十五五”时期上海发展,要聚焦破解“五个中心”功能新提升这样的核心命题,关键在于以改革闯新路,以开放促升级。“这需要我们通过制度创新重塑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通过改革攻坚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确保始终挺立在改革开放最前沿。”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董幼鸿的《大城之治》聚焦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他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提出要注重内涵式发展,为我们研究超大城市治理的世界级难题带来很多启示。”他强调,“上海超大城市治理要注重研究以下方面: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导,城市治理中的党建引领,高品质生活为导向的治理目标,精细化管理为要求的新模式,韧性安全为基础的保障体系,依法办事为主线的治理思维,数字赋能为导向的技术普及。”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何为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强认为,评价一个城市的开放创新生态,无外乎顶尖科学家数量,高质量原创性成果、高价值专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指标。“上海科学家在全球三大顶刊Cell、Nature和Science上的发文,为全国贡献了三成以上份额,排在全球第二。去年上海的PCT专利大概有6800多项,高价值专利成就来之不易,但去年深圳PCT专利有16000多件,上海存在差距。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产出规模大概在1.8万亿,考虑到上海现有经济体量,成果转化尚未形成充分竞争力。”对此,他提出三个着力点。一是提升“两个循环”的运行质量和互动效率,教育、科技、人才循环指向科技创新,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指向产业创新。二是继续推进高质量对内对外开放。对内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为抓手,对外重点加强自贸区建设。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多借鉴兄弟城市的有效举措。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长期研究人口发展与人民城市建设的关系。我国当前面临少子化和老龄化趋势,此外还存在区域间、区域内人口增减分化的现象。这些变动对国家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需要充分发挥人口变动带来的积极优势,构造新的人口发展红利。“加强对于人口发展的服务与支持,与建设人民城市是内在契合的。”任远说,“具体而言,要加强生育的服务和支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同时,也要根据人口空间的变化来配置公共服务资源。”